第60屆金馬獎上,蕭雅全導演的《老狐貍》拿到了最佳影片,已經是老黃歷。
那個時候,很多人覺得那是因為《周處除三害》在台灣被忽視了,故事不新鮮,票房沒賺,不值得獲獎。但是,後來有了大陸票房的加持,完成了咸魚大翻身。有人覺得如果金馬重新頒發,獲獎的就該是《周處除三害》了。
但是4月23日,第五屆台灣影評人協會獎公布結果,《老狐貍》再次包辦最佳影片、導演、編劇,電影配樂侯志堅則獲得特別表揚獎。而《周處除三害》只有阮經天拿下最佳男演員獎,這也是獲得金馬影帝的吳慷仁因為主演的馬來西亞片,不能參加本次評選。
這就奇了怪了,何以《老狐貍》如此堅挺,一再獲得認可呢?《周處除三害》有了大陸火爆的票房加成,依舊不能獲獎,這是怎麼了?《老狐貍》真的那麼強大嗎?
看完影片之后,發現《老狐貍》還真的不錯,值得細品。近些年來的台灣影片里,還真的沒有《老狐貍》這樣的作品,它的卓越之處在于它能夠展現出台灣的大歷史,展現了台灣的大社會面貌,是近些年台灣極其稀有的電影類型。
盡管故事很小,但它做到了小切口、大剖面,做到了管中窺豹。明明是一個很小的故事,卻偏偏演出了史詩感來。
台灣影評人協會獎中,在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兩個獎項中,《老狐貍》在第一輪表決中就以壓倒性的票數得勝。評審們一致認同《老狐貍》的劇本建構時代感細節、議題的探討等各方面成就。
如果用電影來作比,《老狐貍》很有種賈樟柯電影的意味,但又比賈科長的作品雋永,品味悠長。賈科長的電影總是很粗糲,不像電影,更像是紀錄片,將社會現實直接打包塞進了電影里。
賈樟柯的電影很多不適合當下看,而適合十年之后再看。現在去看十年前的賈樟柯電影,就會有一種濃重的懷舊感。看《小武》《任逍遙》,就一下夢回1990年代;看《三峽好人》《天注定》,就夢回2000年代。
《老狐貍》展現的是1989年的台灣,從這部電影里,可以品評出1990年前后處于轉折點時期台灣的歷史面貌。
如果說拿賈樟柯做直接對比,還顯得有些跳,其實更可以作比的是《漫長的季節》。
看《漫長的季節》,大家一開始會對影片里的故事產生極大的興趣,非常想知道到底誰是真兇,會跟著案情走。但看著看著,突然發現真兇是誰不再重要,劇中人物的命運更為重要,時代的變化更為重要。有關下崗,有關東北,有關社會轉折,才是更加值得關注的點。東北的秋天,非常短暫,似乎剛剛脫下短袖,馬上就要穿羽絨服了,秋天眨眼就過去了。但是,「漫長的季節」的這個「季節」講的就是東北的「秋天」,而且是1990年代的秋天,因為下崗潮,使得原本很短暫的秋天在記憶中變得格外的漫長,所以片名叫「漫長的季節」。仔細想想看,整個劇情都發生在了秋天里。秋天的東北才是劇情的重點,真兇是誰真的不重要,而且即便知道了真兇也格外同情,反而不希望真兇就是她。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