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內蒙古,大家都很熟悉,如果當年不是那個國家作梗,蒙古應該是完整的。但今天我們不聊這些,我們來看分享內蒙古的當地美食又有哪一些。
說起涮羊肉,可能大家都有所耳聞,由涮羊肉引起的各種其他的吃法火爆全國。但你可能不知道涮羊肉這種風靡大江南北的吃法最早竟然是來自于蒙古?
現在全國各地都有涮羊肉,但涮羊肉的出現卻是源自元朝的時候元世祖忽必烈。話說當初元朝的時候忽必烈想吃「清燉羊肉」,但碰巧當時敵人接近,大戰來臨。大家都來不及吃燉羊肉了,于是忽必烈的廚師就想出了一個辦法,可以將羊肉切成薄片,直接在鍋里涮來吃,這樣既省時又方便。
羊肉燒麥是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的傳統特色點心,也叫做「稍麥」「燒賣」「稍美」「捎賣」等,內蒙古的燒麥和其他地區的燒麥外形相似,但是內蒙古的燒賣,多用羊肉和大蔥做餡料,吃起來鮮香四溢,清香爽口。
羊肉燒麥
關于「燒麥」一詞的來歷,有很多種說法。自己給大家講一種說是在明末清初的時候,呼和浩特舊城中有一對以賣包子為生的兄弟,哥哥娶妻生子之后,嫂子要求兄弟倆分家,包子店龜哥嫂經營,弟弟則在包子店打工,幫忙包包子、賣包子,可是這樣子弟弟幾乎賺不了多少錢,于是他想了個辦法,他在做包子的時候順便做了一些薄皮又開口的「包子」,捎帶著一起賣,這樣子賣出去的錢就能自己收著的,沒想到這開口的包子更受顧客的歡迎,于是很快就流行開來。因為是捎帶著一起賣的,所以取名為「捎賣」,後來又逐漸變成了「燒麥」「稍麥」。
手把肉又叫手扒肉,是內蒙古地區招待客人必備的美食。因為食用時要一手把著肉一手拿著刀割肉,因此得名。牛肉、羊肉、馬肉、駱駝肉都可以用來制作手把肉,但一般以手把羊肉居多。用新鮮宰殺的嫩羊帶骨的部分切成小塊,不加其他材料或調料,直接放入鍋中燉煮,等水開弄熟后立即取出,用蒙古刀割片后蘸上細鹽等調料再送入口中。雖然手把肉制作方法粗獷,但其最大程度上保證了肉質的原汁原味以及鮮嫩口感,是內蒙古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之一。
手把肉的肉湯還可以用來制作羊湯面或羊肉粥,鮮美異常
風干肉是內蒙古草原地區非常傳統的一道美食。秋冬季節正是牛羊肥美的時候,選取新鮮的牛羊肉,割成條后用粗鹽大蒜等配料腌制,然后將肉懸掛在通風的環境中風干四到五個月即可制成。
據說最初的風干肉來源于成吉思汗的蒙古軍隊之中,「出入只飲馬乳,或宰牛羊為糧」,牛羊肉的乳制品是生于草原的蒙古族等最主要的食物。但是長途跋涉的征戰,讓軍隊很難攜帶和保存鮮肉,于是人們便將處理好的牛羊肉徹底風干。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