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陸上海松江區的滬亭北路上,有棟獨立的三層小樓聳立在馬路中間,將原本寬闊的馬路分成了兩半。
這棟小樓的主人叫張新國,從周圍環境看,這棟房子似乎早就應該被拆除了。但是張新國說什麼都要6套房產加1個億才能搬走,就這樣,他堅持了14年,最終還是敗給了現實。
這棟房子位于這個道路的核心位置,平時來往車流和行人都要為它讓開一條路。雖然外形簡陋,但由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這座小樓總是令人眼前一亮,當年也讓項目進行的工作人員唯恐不及。
政府決定對這個區域進行城市規劃改造的時候,張新國一家的這片地皮也被征收了。作為被征地的戶,他們本應很高興能因此獲得充裕的補償。
但是,誰也沒有想到,張新國一家居然不僅沒有及時搬離,還同有關部門發生了爭執。他們似乎不滿意提供的補償方案,堅持要求更高的賠償。而這座坐落在馬路中心的小樓,也成為他們與政府協商的最大籌碼。
時間回到2003年,政府決定對這個區域進行城市規劃改造。張新國家的這片地皮也被征收了進來。按照當時的規定,張新國將獲得3套安置房作為補償,由于政策原因,他的兒子還額外能分到1套房產。此外,他還將得到27萬元的補助費。共計4套房產以及27萬元,面積和金額都很可觀。
但出乎意料的是,張新國一家對此并不滿意。4套那麼大面積的住房和27萬元對他們來說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如果這些安置房都是建在城郊,他們日后的生活將不如現在這麼方便。買遠在郊區的房子對他們肯定是沒有用處的。
所以,盡管有關部門解釋說這是按照標準給予的合理補償,但張新國一家認為分得還不夠多。
面對工作人員的多次勸導,他們始終不愿在同意搬遷的文件上簽名。其他人都已收到賠償搬遷完成,只有他們一家還在原處堅守,不肯接受提供的方案。
盡管其他人都已按期搬遷,只留下他們一家仍固守原地,但張新國一家并不打算輕易接受提供的補償方案。他們認為,自己家所在的地理位置實在太特殊了,遠比別人更具有優勢。位置就在關鍵性的馬路中間,如果同意拆遷,自己必定會承受很大損失。
所以,為了讓政府看到自己家地段的重要性,張新國提出了一個超高的條件——要1億元的補償費和6套高檔住宅。他深信,以他們家獨特優越的地理位置,只有報價那麼高,自己才會簽署同意書讓路。
然而,實際操作中,補償標準是根據公平公正的規則確定的,并不會因為個別戶主的主觀要求而隨意更改。政府工作人員多次與張新國商討,但他依舊不改初衷。整條馬路上只剩下他們一家的小樓孤零零地佇立,項目協調聲明必須解決這個問題才能繼續推進。
那麼這個小樓是怎麼建成的呢?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