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佛法、佛學很容易被混淆,若厘不清會影響個人修學,甚至阻礙同修之間的交流。「法」者,梵語達摩耶,此云法。法以「軌生物解,任持自性」為義,佛教中有色法、心法、心所法、相應法、不相應法、無為法。世間形形色色,般般樣樣,可思可議的,不可思不可議的,無一不是法。而佛法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指佛教的道理。而在佛的方面來說,是有覺又有道的,在迷淪的眾生的方面來說,則是有覺而無道,所以佛教的道理對眾生來說,是有用的。佛法能讓人明白,或者說,佛法是一種讓人明白的方法,用這種方法可以度人出苦海到彼岸。
「法」者,梵語達摩耶,此云法。法以「軌生物解,任持自性」為義,佛教中有色法、心法、心所法、相應法、不相應法、無為法。世間形形色色,般般樣樣,可思可議的,不可思不可議的,無一不是法。而佛法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指佛教的道理。而在佛的方面來說,是有覺又有道的,在迷淪的眾生的方面來說,則是有覺而無道,所以佛教的道理對眾生來說,是有用的。佛法能讓人明白,或者說,佛法是一種讓人明白的方法,用這種方法可以度人出苦海到彼岸。
佛學是佛的學問,是一門深奧的學理。人們研究佛學,就是把佛所說的法相和言教融合在一起,作為一種學術性的系統研究,拿佛法當一門學科,無論出家在家,凡是能夠博覽群經,博聞強記,旁征博引者,無論是否開悟,都能稱之為佛學家或者佛教學者。
懂得佛學不代表就是學佛。學佛是由解起行,把所學的佛法、研究的佛學理論,躬身實踐,所謂由聞而思,由思而修,行起解絕。學佛之實行實做,有從智門入手的,有從行門入手的。從智門入手的,多是利根人;從行門入手的,多屬鈍根人。可是現代人從智門入手的,往往被聰明所誤,橫起知見,易入流俗。如普通一般學教人,大多是覺于口而迷于心,長于言而拙于行,這樣尚不如從行門入手的比較可靠。真正上根利智的人,雖然其宿根深厚,要之其前因亦從行門中來。如諸佛菩薩、聲聞緣覺、阿羅漢等,莫不各有其所修之行。在勸化方面來說,也是勸人「修」,沒有勸人修智的。實際上,「行」的工夫到家,自然就生出智慧來。因為眾生本具妙智妙慧,無須另外去修,只要行力堅固,始覺妙觀察智顯發,本覺大圓鏡智自然現前。尤其出家當法師,更要注重行持,如果沒有行持,說得天花亂墜,也是無濟于事的!想行持,必先持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