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苦救難是佛法的本懷。在佛教寺院里《八十八佛》、《阿彌陀經》可以單雙日念,但在每天的晚課里,蒙山施食卻從不缺席,因為眾生的苦難從無間斷。
- 01 -
蒙山施食的由來
蒙山施食最早始于佛陀時代。
觀音菩薩以大悲心,在阿難尊者前現焰口餓鬼身,引導阿難尊者祈請佛開施食法門,以無遮的甘露利益無量眾生。
昔時阿難尊者于林中習定,夜半三更見面然餓鬼(觀音菩薩的化身)滿身火燃,苦巨難堪。
面然告訴阿難:「三日后你將命終墮入我類,但也有挽救辦法,你若能以飲食施予六道群靈,并為我們供養三寶,即可增長福德、延長壽命。」
觀音菩薩在阿難尊者前以面然餓鬼現身,引導阿難尊者祈請佛開施食法門。
第二天清晨,阿難尊者將此事告訴佛陀,佛陀便為其誦陀羅尼咒、說施食法,同時教阿難誦變食真言,令飲食變少成多,從七化七,乃至無量;
還教阿難念誦甘露咒,令水變甘露,讓恒河沙數群靈接受飲食皆得六根清凈,即脫眾苦、超生善道。
後來阿難尊者延壽至一百二十歲,這便是佛陀在世時施食的開始。
佛教傳入中國后,在南北朝時期,梁武帝夜夢高僧勸他建水陸大齋,普濟六道眾生。
梁武帝依志公和尚意見,積覽佛經,編成儀軌,以二咒為主,會集顯密文典,建壇超拔。
這便是中土施食的開始。
在唐代,金剛智和不空兩位密教僧人,亦以二咒為本,參增顯密諸文,集焰口儀軌,流傳至今,弘揚最廣,這就是今天的焰口施食。
宋代的不動法師為利益鬼道的眾生、普濟幽靈,于四川蒙山集《救拔焰口餓鬼經》及秘密部的一種水施食法,以二咒為主,集諸密部成文,編輯成蒙山施食,稱《蒙山施食儀》,后被編入《禪門日誦》并成為佛門各寺院道場每日晚課必備的課誦儀軌。
及至近代,興慈大師大力提倡蒙山施食,并加入對群靈的六番開示,始稱為大蒙山施食。
- 02 -
大蒙山和小蒙山
蒙山施食的方式有兩種,即大蒙山和小蒙山。
法師依足儀軌舉行法事,稱為放大蒙山,是佛教以特定的儀軌所進行的給餓鬼道或地獄道眾生施舍飲食、免除痛苦的法事。
寺院道場每天晚課時,以《蒙山施食儀》為日誦常規,施食普濟幽魂,稱為放小蒙山,是漢傳佛教寺院每天晚課都必須進行的一項重要內容。
施放大蒙山施食之時,中間置一法壇,上供佛像,中置香花時果、香爐燭台,備白米、清水;
法壇對面設一孤魂台,供十方法界六道群靈之位,于起香后,以黃布或繩圍至法壇前,令諸鬼神于此禮拜,聞法受食,使無所障礙,得大利益。
大蒙山施食以特定的儀軌所進行的給餓鬼道或地獄道眾生施舍飲食、免除痛苦
施食時間以戊亥二時為宜,一般施放蒙山亦于晚殿時舉行。恭請有德行的大僧主壇作法,憑借三寶加持,大眾誦經咒,直示唯心法門,令群靈受持三皈,禮佛拜懺,聞法受食,同得解脫。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