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因為老婆出差,文文爸經常周末就帶女兒去逛商場。說是逛商場,基本上逛的就是商場中的游樂場,玩一會兒,逛一會兒,然后吃個飯再回家,就成了父女倆的周末日常。
在女兒玩耍的期間,我觀察到了一個有趣現象,看著別人正在玩的游戲,女兒很想加入,隨后就會問一句:你們好,我叫文文,我能和你們一起玩嗎?
結果通常是這樣的:
·如果被詢問的孩子是一個人在玩,通常是比較容易接受新成員的,就會說:好的,我們一起玩吧!
·如果對方是兩個以上的孩子在玩,且年齡都在3歲以上,多半會遭到明確拒絕:不可以,我們不需要人了!
·還經常發生的一種情況是,女兒問了后,對方孩子要麼不回答,繼續玩自己的;要麼很敷衍的說「可以」,但實際上并不會接受新成員的加入。
一開始女兒被拒絕后還會傷心一會兒,後來就不怎麼在意了,會說:他們不跟我玩,我就自己玩,或者跟爸爸玩!
據近段時間的統計發現,第二、三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遠高于第一種,文文爸曾就此請教過一位園長朋友。她說,我能和你一起玩嗎?這句經典開場白,很可能會讓娃交不到朋友。
園長說,學齡前的孩子經常「口是心非」,即嘴上說不,身體卻很誠實!
比如文文爸有時喊女兒去某個她不熟悉的地方,她通常會說:不,但真的去了那個地方,又玩得不肯回家。
老婆有時就會打趣孩子,讓你來的時候,你不肯;這會兒讓你回家了,你又不肯了!這其實還真不能怪孩子,受大腦發育的限制,學齡前的孩子語言表達跟換位思考能力都不成熟。
由此再來看看這句經典開場白:我能和你一起玩嗎?有啥問題呢?
第一,當孩子聽到突如其來的詢問時,有可能會被嚇到,也有可能不知道如何回答,出于自身的保護意識,就會本能地拒絕,「不要、不好、不可以」就會隨口而出。
第二,如果被詢問的幾個孩子已經玩得很開心了,是不會思考,新加入一個人是否會更開心的!
就比如我們教孩子要分享時,總會說,給弟弟玩下小飛機,你也可以玩弟弟的小恐龍啊,這樣大家都很開心。
孩子真的會分享嗎?大部分孩子只會把自己的玩具抱得更緊,因為他們無法理解為什麼就「很開心」了。
當然,這句經典的開場白:我能和你一起玩嗎?也不是完全沒用,如果孩子都比較大了,都擁有了良好的語言表達更共情能力。又或者在幼兒園長期的社交氛圍都是這樣,很有可能就會在習慣的驅使下,通常會得到滿意的答復!
文文爸先給大家分享兩個女兒的親身經歷:她那會兒才4歲多,在公園的游樂場中玩沙子,那時好幾個小女孩正在用沙坑堆城堡,女兒很想加入。
女兒在那幾個小女孩身邊轉了兩圈,都沒有孩子理她,于是奶奶就鼓勵她說: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