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阿姨是個名副其實的「宅女」,退休前,每天為了上班必須出門,退休后,她天天窩在家里追劇、玩手機,日子快活不已。
一天,她去曬衣服時不慎摔倒了,腰部一陣劇痛。去醫院檢查后確診為腰椎骨折,需要平躺靜養,同時她還患有骨質疏松,這次骨折就和骨質疏松離不開關系,醫生叮囑她回去要多注意補鈣。
回去后,吳阿姨遵循著吃啥補啥的原則,每天給自己燉骨頭湯。喝了一段時間后,吳阿姨發現自己胖了不少,還經常拉肚子。去醫院復查時,發現骨質疏松并沒有得到緩解。
得知吳阿姨天天喝骨頭湯后,醫生趕緊給她辟謠,骨頭湯并不能補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不少人和吳阿姨一樣,認為喝骨頭湯可以起到補鈣作用,但其實這個說法是錯誤的。
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傳播分會常務委員于康教授表示,骨骼的主要成分是鈣,于是很多人就覺得骨頭中的鈣含量很豐富,用骨頭來煲湯可以可以幫助補鈣,但骨頭內的鈣很難溶解到湯里,補鈣的作用不大,倒是可以解饞。
有研究發現,使用純凈水熬制的骨頭湯內鈣濃度<4mg/100ml,還不如100ml自來水內的含量,跟牛奶比更是小巫見大巫。想要通過喝骨頭湯喝到推薦攝入量,每日至少需要20L,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尤其是有兩種湯,很多人以為是大補,小心傷肝又致癌。
一種是長時間熬制的高湯,這類湯內的嘌呤含量很高,大量攝入會導致尿酸上升。而尿酸在體內需要通過腎臟排出體外,過量腎臟蓄積在體內難以分解會生成結晶,堆積在腎臟內會導致腎小管阻塞,誘發尿酸性腎結石發生。
另一種是溫度過高的湯,人的食管所能耐受的最高溫度為50~60℃,超過65℃的食物會導致食管黏膜燙傷,食管黏膜在反復燙傷修復的過程中,異性細胞出現的幾率會越高越高,最終會演變成食管癌。
根據中國骨質疏松癥流行病學調查的數據顯示,我國50歲以上的人群,骨質疏松的患病率約有19.2%,65歲以后的患病率更是高達32%,尤其是女性,患有骨質疏松的機率會更高。
北京軍區骨傷骨病防治中心主任醫師王振虎表示,如果中年時期忽視解決骨骼問題,就會出現腰背部疼痛、周身骨骼疼痛問題,一些嚴重的患者會連翻身、行走等日常活動都變得困難。晚年時期,會出現彎腰駝背、全身疼痛以及容易骨折等問題,給正常的生活質量帶來極大的影響。
因此,人到中年一定要學會補鈣。牛奶、酸奶等奶制品均是補鈣佳品,牛奶內的鈣含量在100mg/100g左右,且內里的鈣磷比適中、維生素D含量很高,身體吸收率可達到31%左右。
詳細視訊:但由于部分中老年朋友患有乳糖不耐受,喝了牛奶后容易出現腹瀉、腹脹等情況。這部分人群也可以多吃以下4類食物,同樣是補鈣的佳品。
綠葉蔬菜
菠菜、韭菜、油麥菜以及西蘭花等綠葉蔬菜含鈣量都不低,除了鈣以外,綠葉蔬菜內還有促進血鈣變成骨鈣的維生素K以及礦物質鎂,都對補鈣有好處。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