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金像獎,「新晉導演」獲得者是《年少日記》的導演卓亦謙。他雖然是一位新人導演,但已入行十年之久。他做過《激戰》的助理編劇、場記,做過《今晚打喪尸》和《殺破狼·貪狼》的編劇。2019年,他的《年少日記》成為第五屆「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大專組獲獎作品,獲得了拍攝資金。
作為一部新人作品,《年少日記》的成績是成功的,本片是香港本土2023年港產電影票房第二名(約2346萬港元)及豆瓣2023年用戶最高評分華語電影(8.5分),并在4月19日內地公映。據看過的觀眾反饋,這是一部令人落淚的作品。此處的落淚微妙之處在于,觀眾不僅為角色慨嘆,也因被勾起的私人回憶而傷感。近些年,原生家庭的議題被廣泛討論,大家開始意識到成年后很多心理問題追溯起來,其實是原生家庭的童年創傷導致。《年少日記》觸達的是很多人壓抑在內心深處的創傷性回憶。
我們每個人都是用自己的創傷經歷去回應這個世界。人是否可以和自己的創傷和解呢?如果不可以,逃避是不是更有用呢?卓亦謙給到的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這些創傷是無法逃避的,壓抑久了,總有一日會變本加厲地發作。《年少日記》的誕生,其實是卓亦謙為了紀念大學亡友。
好友猝不及防的自盡,讓他多年來一直都耿耿于懷。某程度上,創作《年少日記》也是他修復這段創傷性記憶的嘗試。但是,拍完后,卓亦謙發現,原來沒有和解這一回事。盡管傷口可能愈合,但是還是有傷疤的存在,而傷疤始終都會在某些時候隱隱作痛。也許,我們能做的不是刻意遺忘,而是攜帶著這些傷疤繼續往后的人生。以下采訪是一份電影導演的創作談,也是一份過來人的心靈素描。
01
大家都不習慣將自己的感受說出來
南都娛樂:很多觀眾將《年少日記》海報和楊德昌的《一一》做聯想,兩部電影海報構成了正反面,請問是想呼應什麼?
卓亦謙:這是一個誤會,這張海報是拍于學校禮堂那一場戲,我們正在吃飯,劇照師就叫了黃梓樂站在那里給他拍,他覺得背景很干凈。黃梓樂做了幾個表情,最后劇照師就選了這張。那時候現場很忙,我根本沒有想過到底哪一張照片可以用來做海報,我就給劇照師自由發揮,包括黃梓樂坐在一張凳子上,其它很多空的椅子在他旁邊,那都是臨時發揮。大的電影公司拍的時候會有很多海報概念,但是我那時候沒這個能力,處理現場的事很忙。
南都娛樂:很多新人導演都會選能夠表達自己、彰顯自我的題材,你第一部電影選的是一個家庭教育的題材,這個題材有什麼非拍不可的原因嗎?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