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邊的錯誤》上映之前即被光環照耀——改編自余華同名先鋒小說;入圍第76屆國際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榮獲第七屆平遙國際電影展費穆榮譽·最佳影片;導演魏書鈞執導的影片多次入圍或提名國際知名電影節;演技、外形、口碑、流量、票房五者皆佳的主演朱一龍加持……
一切似乎預兆著這將是一部成功的電影。何況,余華還搬出張藝謀、陸小雅都未曾成功把小說改編成電影的過往,更是把觀眾的期待推向新的高度。
「看不懂」
圖片來源:豆瓣
故事圍繞20世紀90年代的一個江南縣城展開。養鵝農戶幺四婆婆在河邊被謀害,刑警隊長馬哲奉命查明真相。馬哲從掉落案發現場的女式手提袋里的一盤磁帶和目擊證人——一個小孩的證詞開始追查,嫌疑人王宏、許亮、瘋子一一浮出水面。
在追查過程中,嫌疑人及目擊證人接連在河邊被害,馬哲在工作與家庭的雙重壓力下逐漸焦灼、迷惘與瘋狂……
影片上映后,很多人直呼「看不懂」,并在微博上展開激烈的討論。影片包含的元素眾多。從形式上看,首先,它是一部文藝片,16毫米膠片拍攝及長鏡頭的運用,使電影天然有了90年代質感。煙霧繚繞下,朱一龍落寞而蒼涼的氣質撲面而來。
其次,它是一部偵探片,卻不如其他偵探類型片般節奏飛快,步步是[高·潮],它是一部不疾不徐、娓娓道來的偵探片。從內容上看,正如片中隨地散落的乒乓球意象一般,導演把眾多細碎的主題端至觀眾面前,觀眾沿著任何一個主題深究,都能「炒」成一盤美味的「佳肴」。
這些主題包含信任危機、異裝癖、婚外情等。故事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但這些主題在今天依然具備熱度和話題度。
值得稱道的是,魏書鈞導演很好地駕馭了這些元素,呈現出了一部精彩的改編電影——空間設置及所增情節既延續著小說的先鋒風格,又呈現了陰郁荒誕的電影美學特征。這或許可以用來解釋觀眾「看不懂」的原因。
命運的閉環
圖片來源:豆瓣
余華稱贊電影拍出了原著荒誕的氣質。所謂「荒誕」,從邏輯上說,便是電影情節不合理、不可信、與常識相悖。荒誕存在著細節的荒誕和整體的荒誕。
原著的荒誕,在于形象設計與人物狀態給人以瘋癲之感。這從瘋子的名字可見一斑。「瘋子」是區隔少數人的標簽,從生物學的角度,出現任何行為都具合理性,這奠定了荒誕的基調。
孩子、女孩、許亮在警察第一次上門時,便反復念叨「所有人都不會相信我」「我知道你們會來找我,我等你們很久了」。幺四婆婆每天編麻繩,就是為了把自己辛苦攢下的現金編進麻繩里藏起來……
影片則加劇了細節的荒誕。劇中,公安局長讓馬哲帶著隊員去電影院上班,他們的工作便像電影般置于聚光燈下,具有表演性。影片還刻意地通過夸張、悖論等形式加劇荒誕性。
馬哲記得自己立下過三等功,所在單位及立功地卻均無記錄,妻子及朋友都否認事件的發生;本應清醒、理性、克制的人物卻煙不離手,逢飯必喝酒;馬哲去找公安局長自首,說自己親手用四發子彈擊斃了殺人犯「瘋子」,局長卻發現他配槍里一發子彈都沒打出去……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