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古天樂不吃牛肉,那他到底喜歡吃什麼呢?看完《九龍城寨》終于破案了,原來是叉燒。
其實他在這部片子里的角色定位,也有點像偏安一隅的土軍閥。當然龍卷風的精神狀態沒有曹少璘那麼遙遙領先。
如果龍卷風也這樣的話,再加上城寨的設定,那就很像印尼動作片《突襲》里的黑幫老大了。
龍卷風至少還講人情、講規矩,而整個城寨的人也認他的規矩。他大概就是《老炮兒》里面六爺想活成的樣子。
某程度上,龍卷風就是城寨,而城寨也就是香港,準確點說是香港的某個時期。關于這點影片都不是暗示,已經是明示了。
開頭沒多久就通過新聞旁白交代當時香港聚集了一大批世界各地的難民,插播完新聞畫面后就切回城寨里,林峯演的陳洛軍正是來這里避難的,直接畫上了等號。
這座城寨陰暗逼仄,簡直是臟亂差的代名詞,龍卷風也說這里有一股其他地方的人難以忍受的味道。這些畫面和台詞讓我想到了已故香港作家西西的《飛氈》。
在這部小說里,香港被取名為肥土鎮。對肥土鎮的描述大致如下,假如你打開地圖,想要找到肥土鎮,建議先找一個巨龍國。在巨龍國南方的邊陲有一塊比芝麻還小的地方,就是肥土鎮,它就像大國門口的一幅蹭鞋氈,世界各處的行客要來巨龍國,都先到這里踩一踩,抖落鞋上的塵土。
後來機緣巧合,它竟然飛了起來,變成了飛氈。《九龍城寨》中的風箏看上去就像一塊飛氈,它代表了香港的某段時期。
《飛氈》這一段描述的最后還寫了一句,豈知飛氈不會變回蹭鞋氈?碰巧龍卷風也說過,不知道風箏什麼時候會掉回地上。簡直不謀而合。故事雖然是八十年代的故事,但這種看著風箏落地的心態跟當下息息相關,整部電影就是對「風再起時」的幻想。
最后陳洛軍被龍卷風再度送上天台,是這一幻想的最頂點,非常不現實,事實上整部電影的設定也是超現實的,有些觀眾可能覺得特別浮夸,已經到了可以給牛頓破墓的地步。
或許用看港漫的方式來打開它,比較好接受一點。《九龍城寨》改編自余兒的小說,司徒劍橋也曾將它改編成漫畫。片中任賢齊演的秋哥,整個造型就很像港漫里走出來的。還有伍允龍演的王九,第一次展示氣硬功的時候我甚至有點想笑,這也太中二了。
後來想想其實周星馳的《功夫》更夸張,一開始豬籠城寨三大高手雖然用冷兵器跟機關槍對打,但牛頓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也就過去了。
最后直接來個從天而降的如來神掌,完全不講道理,反正牛頓信的是基督,如來佛祖還真不是他的管轄范圍。
《九龍城寨》的動作設計還往回收了點,在超現實設定的框架下盡量追求寫實。鄭保瑞找了谷垣健治來擔任動作指導,非常有針對性。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