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親配享太廟」這句話,王大娘子反復提起,卻愈發凸顯了王家的沒落。
曾經,王家也是望族之家,吸引了無數求婚者,王家的夫人王老太太更是杰出之人。然而,隨著長子官職無望,長女行為不檢,王家的衰敗勢頭已不可遏制。
如果要尋找責任,那麼應歸咎于王家夫婦的教育方式存在問題。
小說中,長柏外任時,將三個孩子和妻子海氏接到了崗位上。他認為老輩往往過于寵愛,親自啟發教育是最佳方式。
然而,王老太太夫婦當年只將康姨媽帶在身邊,極度溺愛,這卻令性格變得扭曲。長子則托付給私人教師,年幼女兒則由經商的叔叔撫養。
等于說,王老太爺只親自教養了一個孩子,而且還是個失敗的產品。其余的子女都被交給他人,錯過了最佳教育時機。
于是,這三個子女或者品行敗壞,或者智商有所欠缺,差點毀了王家的根基。再加上王老太太默許她的唯一孫子娶康元兒,家庭紛爭不斷。
然而,多虧了她做了兩件事,將王家從危機中解救出來。這個人在小說和劇中都出場寥寥無幾,但她實際上是個深藏不露的高手。
她就是王舅母。
王舅母,對康姨媽的憎恨之情難以言表。
初嫁入王家時,她滿懷喜悅,因為沒有姐妹,她希望能像親妹妹一般對待兩個小姑子。
然而,康姨媽在王老太太面前挑撥離間,制定了規矩,甚至破壞了新婚夫妻的感情。當時,王舅母除了忍耐,別無選擇,只能討好小姑子。
然而,康姨媽總是習慣于控制別人,尤其是攪亂婚姻關系,這顯然是越過了底線。康姨媽希望每個人都順從她,她無論如何都要掌控局勢。
當康姨媽出嫁時,她提出了一個要求:要王舅母把送子觀音的白玉給她。
那時,王舅母還沒有生兒子,這是她母親屢次三跪九叩來爭取的東西,代表著家族的期望。但康姨媽卻威脅說,如果嫂子不同意,她就不會嫁。
康姨媽是王老太太的掌上明珠,全家人都寵她。王舅母無法拒絕,只能笑著將這個東西奉獻上。
在古代,一個女人是否能在婆家站穩腳跟,以及是否能生兒子是一個重要的標志。因此,康姨媽的行為實際上是非常惡毒的,她似乎希望王舅母不幸福。
此后,康姨媽的惡行還在繼續。每當有問題時,她總是求助她的母親和哥哥來解決,娘家不僅在經濟上不時地資助她,還要幫她解決由她引起的官司問題。王舅母雖然看在眼里,但無法插嘴。
直到子女可以結婚,王大夫人首先與她的兄嫂商議,希望將如蘭嫁回娘家。但由于猶豫不決,她被康姨媽搶先一步,最終嫁給了康元兒,一個性格和心性都與康姨媽非常相似的女人。
因此,王舅母的怨恨不斷加深。她原本以為有了嫡子,可以逐漸掙脫困境。然而,婆婆和丈夫同意與康姨媽結親。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