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留言區,讀者們經常表達他們喜歡《知否》的原因,其中之一是每次觀看都能獲得新的知識,尤其是關于為人處世和洞察人性方面的知識。
《知否》原著和電視劇都以明蘭的成長為主線,她從一個被輕視的庶女逐漸嶄露頭角,最終成為侯門當家主母,這個古代女性勵志故事充滿了學習的機會。
此外,作品中各種小人物的生活經歷、情感起伏以及命運起伏也能為我們的生活提供許多啟示。
特別是堂姐盛淑蘭的遭遇,以及盛家對待女兒不幸婚姻的態度,最終全家團結一心將她從困境中解救出來的情節,都值得深思。
如果你沒有理解淑蘭的婚姻與和離,那麼你可能沒有真正理解《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關于家庭倫理的精髓。
在古代,自由戀愛并不被重視,子女的婚姻通常由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安排。有些父母會以誠實的標準來選擇親家,看中對方的門第和小輩的潛力。
然而,也有一些父母把女兒視為財物,嫁出去是為了換取金錢和地位。
比如,盛長柏看中了海家的家世和前途,希望能在仕途上受益。海家則看中了長柏初次考試就中了榜首的潛力,以及他的正直品性。盛竑為華蘭選袁文邵時,也考慮到了攀附末代貴族的機會,并且看中了袁文邵的才能。
袁文邵愿意娶華蘭,一方面是因為自己的家世讓他無法進退兩難,另一方面也多半是看中了盛家的嫁妝。雖然盛家的官職不高,但有一個富有的堂哥做后援,也算是有財力的家庭。
當時的婚姻和嫁娶往往都是出于各方的利益考慮。淑蘭的婚姻也不例外。
盛家看中了孫志高,這位年僅12歲就中秀才的天才少年,希望能提拔他,讓他將來能為盛家增光添彩。
為了最好地拉攏孫志高,他們決定將他迎娶淑蘭,這個決策讓淑蘭和孫志高結為夫妻。
然而,事情往往不如人所愿。婚后,孫志高并沒有善待淑蘭,也沒有取得更高的功名。相反,他只是依賴淑蘭的嫁妝,過著放縱、享樂的生活,還以自己不為金錢所動、自命清高。
這場婚姻對于盛家來說本應是一樁互惠互利的交易,但最終因為孫志高的貪婪和盛淑蘭的軟弱,變成了一場荒謬的鬧劇。
淑蘭回家訴說自己的遭遇,明蘭這個外人都明白「及時止損」的道理。
然而,淑蘭的母親卻選擇咬緊牙關,裝出笑臉,不敢面對現實。每當孫秀才發飆,淑蘭就會被趕回娘家,然后盛家會拿著金銀和財物去賠罪,仿佛在說:「只要你好好對待我女兒,我的金銀隨你花。」
連祖母都感到不可思議,看著孫秀才得到金錢的速度,差點就要發飆了。
盛家用金錢來維持太平的方式并沒有換來平靜的生活,反而讓孫秀才母子更加放肆,無法無天。
為什麼盛家要拿金錢來哄孫家開心呢?原因就在于孫秀才的威脅:「我這就一紙休書,你下堂做個棄婦去吧。」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