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繁華的街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總在悄然生長——那些依附著摩天大樓的密集竹棚,與傳統霓虹燈和玻璃幕牆形成奇異交織。這種流傳千年的建築技藝,如今卻成為這座國際都市中引人深思的安全隱患。
香港街頭的竹棚藏著「巨大安全隱患」,作為發達經濟體,為何這種傳統搭建仍隨處可見?核心源于成本與效率

竹棚在香港的普遍存在,其來有自。作為一項成熟的傳統工藝,竹材的輕便特性使其運輸和搭建異常高效,特別適合香港密集城市環境中頻繁的建築維修和外牆施工。本地老師傅們世代相傳的綁紮技藝,更是確保了竹棚結構的穩定性,這種人力成本相對較低的傳統工藝,在追求效率的香港建築市場展現出頑強生命力。

然而,竹材先天的易燃性成為無法忽視的致命傷。一旦遭遇明火,乾燥的竹材會以驚人速度燃燒,形成垂直方向的火道,加速火勢蔓延。宏福苑大火的慘痛案例警示我們:竹棚在火災中不僅起不到阻隔作用,反而會成為奪命的火路。

更令人擔憂的是,香港老舊城區中普遍存在的電線老化、線路雜亂問題,與竹棚施工形成了危險的疊加效應。部分施工方的違規操作,如將竹棚緊貼電線搭建,或在棚架附近進行電焊作業,都極大增加了火災風險。
面對這一困境,單純的禁止並非最佳解決方案。竹棚工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存在價值不容否認。關鍵在于如何在傳統與現代安全標準之間找到平衡點。或許可以推廣防火塗料處理竹材,強制設定消防裝置,制定更嚴格的施工規范,並鼓勵開發兼具傳統竹棚效率與現代防火標準的新型材料。

這場安全與傳統的對話,關乎的不僅是建築工藝的存廢,更是一座城市在現代化程式中如何對待自身文化根脈的深刻命題。香港需要找到一條既尊重傳統又不犧牲安全的發展之路,讓城市的天際線不再因可預防的悲劇而蒙上陰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