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那些年被星期六支配的恐懼嗎?現在的國小生黨們可能很難想象,就在30年前,他們的爸爸媽媽輩可是實打實地經歷過「單休」時代的。沒錯,就是指星期六也要上半天課!是不是感覺很不可思議?
回想一下我們現在的國小生時代,好不容易熬到周五下午最后一節課,就可以徹底放松,享受屬于自己的周末時光了。而30年前的國小生們,周五放學后還得想著第二天還要早起去學校,這酸爽,簡直不敢相信!
那麼,為什麼30年前的星期六還要上課呢?據了解,主要原因有兩個。
首先,當時的教育資源相對匱乏,學校的教學設施和師資力量都比較有限。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保證教學質量,只能通過增加上課時間來彌補。
其次,當時的社會環境和生活節奏與現在也有很大差異。現在,家長們都非常重視孩子的素質教育和全面發展,周末會帶著孩子參加各種興趣班、戶外活動等等。而在30年前,家長們更多地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希望他們能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學習上,為將來的升學考試做準備。
不過,即使是在「單休」時代,國小生們也并不是完全沒有娛樂活動。當時的學校會組織一些課外活動,比如文藝匯演、運動會、興趣小組等等,讓國小生們在學習之余也能放松身心,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
台灣在過去的時候,不僅僅是學生,就連上班族也是週六都不休息的,而後,大概在1998年開始「隔週」週休二日,一直到2001年,才真正調整為「全面」週休二日。
這樣算下來,在1994年以前出生的孩子,其實是都曾經周休一天過。
當然,也有人質疑當時「單休」的必要性。他們認為,過重的學習負擔會給國小生造成很大的壓力,不利于他們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而且,周末本來應該是屬于家庭的時光,國小生們也需要時間陪伴父母,享受親子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