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9月5日,看似平靜美好的一天,卻因一個人的離世,而畫上了句號,這個人就是晚清名臣左宗棠。
在很多人看來,左宗棠堪稱晚清時期「最難搞」的男人,因為沒有人能像他這樣,以雷霆萬鈞之勢奪回六分之一的江山。
也沒有人能如他一般無畏只手遮天的慈禧太后,更沒有人會像他一樣為了國家的利益,與文武百官分庭抗爭。
他的離世,意味著清朝隕落了一位忠臣,也意味著清朝最后的支柱轟然倒下。
當他的死訊傳到朝中之時,引起了極大的震動,就連慈禧也為其悲痛落淚。對于這位曾立下過汗馬功勞的老臣,朝廷自然是讓給予嘉獎的,而嘉獎的方式之一,就是給左宗棠定下一個謚號。
但如何給左宗棠一個好的謚號,就成為了朝臣們的當務之急,負責這件事的大臣為左宗棠擬定了四個謚號,卻都被慈禧否決了,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謚號,就是指古代皇帝、諸侯、大臣等身份尊貴的人物去世后,按照他們生前的功勞與過錯,給他們擬定的一種帶評判性質的稱號。
一般來說,只有為社會、為國家做出過巨大貢獻的官員,才能夠得到統治者給予的謚號。
謚號的選擇,要根據古代專有的謚法,通常「武」字,會用在那些軍功赫赫的武將身上,如南宋作為中心四將之一的劉锜,一生抗金,死后得到的謚號為「武穆」。
而左宗棠在世期間,為清朝南征北戰,不僅多次帶兵鎮壓叛亂,還收復了新疆地區,按理來說,他的謚號中要是帶有「武」字,也是當之無愧的。
然而,一個「武」字,并不能完全概括左宗棠的一生,因為左宗棠是個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六邊形戰士。
不僅是有名的武將,也是一位政治家,可與曾國藩相提并論,所以用「武」來給左宗棠定謚號,就顯得過于單薄膚淺了。
所以朝臣們冥思苦想了很久,最終決定以「文」字開頭。在謚法中,「文」字的含義有很多,比如經世之文、為德之文、博學之文。
相對于「武」字而言,「文」字就顯得豐富多了,最終他們為左宗棠選擇了「文忠」二字作為謚號,不過這個提議卻被慈禧太后否決了。
在慈禧太后看來,「忠」字雖好,卻不足以褒揚左宗棠的功績,于是便問可有更好的謚號?
負責擬謚的大臣們見問,頓時啞口無言,一時之間,也找不到合適的措辭。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后,他們向慈禧太后引薦了一個人學者——許庚身。
許庚身是咸豐時期的舉人,后考取內閣,成為了修史的官員,在清廷樞垣軍機處任職三十余年,為國家的發展做出了不小貢獻。
許庚身博覽眾書,通曉天文地理,特別是對大清的山川河流,風土人情,都有著很深刻的了解。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