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情,無規矩,不成方圓。
又到一年清明節,很多家庭都會安排掃墓,也會邀約家人一起相聚。
農村有句俗語:「五人不去上墳,上墳禍事臨門。」
我們追求春天的熱鬧,但并不是上墳的人越多越好,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到場。
按照現實情況,建議以下幾個人,不去上墳,這不是迷信。
01
在外求學、考試的年輕人,以前程為主。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古代,很多求學的人,多年都在學堂,或者在京城參加科考,要回家掃墓,也是不現實的。
詩人王維,就寫下「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感慨,也體現了過節不能團聚的真實情況。
今天的社會,清明節多半要放假,交通也方便多了,但是對于遠方求學的人,要在兩三天內,從學校到老家一趟,是做不到的。
對于要考試的年輕人,就更要抓緊時間了。考公,考事業編,專升本等,是人生大事。
若是清明節期間,耽誤了學習,肯定不太好,要是落榜了,那就一家人都會遺憾。還不如等自己考上了,再回到家,祭祀祖先,有所交代。
02
有孕在身的女人,要保重自己的身體。
家里添丁,這是大事,絲毫不能馬虎。
很多女人,因為身體緣故,懷孕非常難受,甚至要隨時注意流產之類的問題。
外出的時候,女人也更容易中暑、頭暈等。
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不去上墳,這也是理所當然的。
在上墳的過程中,要添土,除草,燒香,燒紙,還要走幾里地。對于孕婦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有的地方,把清明節稱為鬼節,對于新生兒是很不友好的。就怕有什麼妖魔鬼怪來干擾人生。
雖然迷信的說法,我們不能相信,但是會有一定的心理負面作用。
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孕婦就更不要去上墳了,還是給自己的家人,都留下一份好的心情。
我們都習慣了「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那也沒有必要去招惹麻煩。
03
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避免過于勞累和哀傷。
人老了,不中用了。這話不是一句感慨,而是很多老人的真實寫照。
在「平安開平」網絡平台上,有一條消息。
百合派出所民輔警在茅岡路段巡邏時,發現一輛小車停靠路邊,車窗都起霧了。
原來是一位叫關某的老人,從中山市開車到開平來掃墓,旅途勞累,加上掃墓辛苦,身體狀況欠佳,導致昏迷。
老人爬到車后座,就再也動不了。出現了臉色蒼白、呼吸急促、神志不清的狀況。其家人聯系不上,還以為是山里信號不好。
要不是員警及時救助,后果不堪設想。
類似的消息,不是個例。我們不得不重視起來。
有句諺語:「六十不蓋房,七十不上墳。」也是很有道理的,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發。
七十歲之后,人的身體,總是要走下坡路的,尊重身體的變化,把上墳的事情交給年輕人,也合情合理。若是年輕人都不在家,老人也不要獨自去山里掃墓。
04
身體殘障、走不動的人,在家祭祀就好。
我們也見過坐著輪椅的人去上墳,但那要看墳墓的位置,周圍的環境,還有交通情況。
公墓,有可能是行得通的。
大部分的墳墓,尤其是山區的墳墓,若是坐著輪椅去,肯定行不通。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