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漫長,我們總會遇到一些無奈、不公和挫折。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慢慢發現: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很多人都在抱怨人生的不公,卻殊不知問題總是在你抱怨的時候變得更糟。
若能做到不抱怨,不糾結,去改變:即便人生處處不平,也能以平和的心態面對。
古人言:
「君子無德怨自修,小人有過怨他人。」
抱怨,只是弱者的遮羞布。
因為弱者沒有能力改變和解決問題,又不想自己太沒面子,才會找各種借口和理由給自己開脫。
作家三毛說過:
「偶爾抱怨一次可能是某種情感的宣泄,也無不可,但習慣性地抱怨而不謀求改變,便是不聰明的人了。」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甲和乙路過一座小橋時,橋突然塌了,下面的水流早已干涸,兩人都掉在了橋底。
甲看著受傷的腿,破口大罵:
「我實在是太倒霉了,我昨天上班遲到,今天我過個橋,小命差點搭進去。
我才剛結婚啊,我要是就這麼死了怎麼辦?
我的腿好像斷了,這橋也太不結實了吧,是誰修的豆腐渣工程,太沒良心了吧」
說著說著,就哭了起來。
乙也受傷了,他看了下自己的傷勢,對自己說:幸虧只是擦破了皮,沒什麼大問題。
他先是打電話叫了救護車,又給上司打電話說明情況,向公司請假半天。
等救護車來的時候,和醫護人員一起把甲抬上去。
乙到醫院處理完傷口后,繼續去公司上班。
我們反觀這兩個人遇事后的做法:甲除了抱怨,什麼也沒做。
乙在事情發生后沒有選擇抱怨,而是著手解決問題。
西尼加曾說過:
「差不多任何一種處境,無論是好是壞,都受我們對待處境的態度的影響。」
當我們習慣抱怨時,會有一種全世界都在與自己作對的錯覺。
魯迅也曾說過:
「往往人一開始抱怨,事情就會迅速朝他抱怨的方向前進。」
習慣抱怨的人,日后生活必多坎坷。
因為抱怨只會消磨你的意志,讓你變得越來越消極,到最后一無所成。
因為不斷地抱怨,好心情也會變成壞心情,好事也會變成壞事。
與其抱怨,不如坦然接受,多一些自我反省。
辛棄疾有云:
「嘆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故意刁難,其實都是生活中的常態。
只是有些人習慣默默承受,不愿說出來罷了。
我們有我們的懷才不遇,他們有他們的難言之隱;我們苦苦堅持的時候,他們也在咬牙硬抗。
心理學上有一個「歸因理論」:如果問題出現,你把原因歸結于別人,就會情緒低落,有一種無力感,而不是去積極解決問題。
相反如果你從自身找原因,就會反思自己,會想辦法改正錯誤,讓事情回到正確的軌道上,從而獲得了寶貴的人生經驗和一種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羅曼·羅蘭曾說:
「怨怒燃起敵意,豁達重拾希望。」
曾有一個人向阿里巴巴永久合伙人蔡崇信提問:「過去這麼多年,最讓你難過的事情是什麼?」
蔡崇信回答道:「你是問難過的事情,還是難處理的?好像沒什麼難過的事,倒是經歷了一些難處理的事。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