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如果勤勞可以致富,那世界首富將是一頭驢。」
當驢子變成了家庭里的「工具」,既要拉磨,還要馱面,還要被人騎著外出旅行。一天到晚,都不得歇息。
可是驢子得到的回報,只有一把青草;到干不動的時候,還有人「卸磨殺驢」,得到驢肉的價值。
國學大師曾仕強也說了一個類似的觀點:「我們常常講,你只要努力,你一定會成功。那是安慰人家的話。世界上太多的人,一輩子努力就是沒有得到任何東西。」
看起來很負能量的觀點,但深度思考和分析,就會發現很多的道理。
為什麼很多人勤勞卻不富有,看看以下幾個原因,你就能活得通透了。
01第一個原因:勤勞的過程太短,沒有促進大的格局。
我們觀察一些地方的農民工,他們在城里的工地,一天的收入有三四百,甚至更多。
可是他們并沒有真正富起來。
一方面是他們的工作不夠穩定,也許一年里,有五六個月是閑置的。那麼一個月的收入過萬,再和不干活的月份平均,收入就不高了。
一方面是他們的工作,受到材料到位與否,天氣情況如何的影響。不干活的時候,逛一逛,打幾次牌,之前干活的錢,就花光了。也就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生活模式。
再則,很多人在此處干一段時間,就去了彼處。并沒有穩定下來,也沒有繳納養老保險。到老了,才知道自己靠為數不多的存款,也沒有退休金,難以過好余生。
好的賺錢模式,不一定是月入幾萬,但一定是可持續性的。
有句扎心的話:「憑什麼人家三代人的努力,敗給你十年寒窗?」
三代人,耗費百年的時間,打造一個百年老店,這就是家業了。那麼到了第三代,就真正富起來了。
作為一代人,一輩子堅持做一件對的事情,也能持續性超越昨天,變富的機率就更大了。
有了大的格局,那麼每一步都會更加有效,方向就不會隨便弄丟。反之,努力也是米迷迷糊糊過日子。
02第二個原因:低層次的努力,帶不來豐厚的家業。
我的祖宗是種地的人,我的父母是種地的人,我也是種地的人,我還安排子女努力種地。不是不行,而是單純靠耕種,致富是很難的。
就算是農村種地,實行機械化規模化,和一家人耕種一畝三分地,差距是好多倍。
宋代詩人范成大在《催租行》中寫道:「床頭慳囊大如拳,撲破正有三百錢。」
一家人種地,勤勤懇懇,也特別節儉,儲蓄罐里的錢,還不夠當地的稅。想起來,也令人心酸。
晚清名臣曾國潘說:「成大事者,以識為主,以才為輔。」
也就是說,你的認知到了哪一個層次,你的財富就會到哪一個層次。
相對而言,高層次的人,不慌不忙,反而能夠賺到更多的錢,就是打工,也會比普通員工收入更多。
看看曾國藩的家庭。
祖父靠種地,慢慢擴大規模,變成了地主。
祖父稍微富了一點,就送父親去讀書。父親費盡心思,在四十多歲做了秀才。
雖然父親沒有做官,但是看到了讀書的好處,因此一股腦地送曾國藩兄弟去讀書。
曾國藩依靠讀書,走進科考,中了進士,然后一步一步變成大人物。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