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上海灘的喧囂中,一位未來的藝術大師悄然誕生,他就是雷驤。這位日后被譽為「藝壇全才」的傳奇人物,用他的一生詮釋了對藝術的無限熱愛和追求。雷驤的一生,就像一部精彩紛呈的電影,橫跨文學、電影、美術等多個領域,每一個鏡頭都充滿了藝術的張力,每一個角色都閃耀著才華的光芒。
雷驤的藝術之路始于台北師范學校藝術科,畢業后他選擇成為一名小學教師,或許是想將藝術的種子播撒在孩子們的心田。然而,命運的齒輪卻將他引向了更廣闊的天地。他投身電視行業,成為一名節目制作人,并以其敏銳的藝術觸覺和獨到的創作理念,打造出一系列膾炙人口的電視作品,如《映像之旅》、《作家身影》等,為台灣電視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967年,雷驤以一部《犬》叩開了文學的大門。這部小說一經問世便廣受好評,他也因此在文壇嶄露頭角。他將文學創作視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筆耕不輟,佳作頻出,為華語文學貢獻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除了文字創作,雷驤在繪畫領域也展現出驚人的天賦。他的畫作涵蓋速寫、彩墨、插繪、版畫等多種形式,每一種都流露出他對藝術的獨特理解和感悟。國家圖書館珍藏著重達16公斤的雷驤圖文創作手稿,這些手稿不僅是雷驤藝術生涯的見證,更是中華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值得一提的是,雷驤還是一位享有盛譽的電視紀錄片導演,他一生共編導了近300部作品,這些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精湛的藝術性,深受觀眾喜愛,他也因此榮膺金鐘獎。此外,他還憑借其在其他藝術領域的杰出成就,將金鼎獎、金爵獎等多項大獎收入囊中,成為名副其實的「藝壇常青樹」。
然而,天妒英才,2016年,雷驤因病入院,更是在加護病房中度過了漫長的59天。這場病魔的侵襲,雖然讓他暫時遠離了心愛的藝術舞台,卻無法磨滅他對藝術的熱情。病愈后,他依然堅持創作,用手中的畫筆和心中的文字,繼續譜寫著屬于自己的藝術傳奇。
盡管雷驤在2016年后便鮮少出現在公眾視野,但他依然心系藝術,關注著每一位藝術同仁。今年4月,他還特意在社交媒體上發文悼念好友張照堂,字里行間充滿了對老友的懷念和對藝術的執著。
然而,世事無常,2023年6月29日傍晚,雷驤先生因病逝世,享年85歲。這位一生致力于藝術創作的巨匠,最終告別了這個他深愛的世界。他的離去,是台灣藝壇的巨大損失,也讓無數喜愛他的讀者和觀眾感到無比惋惜。
雷驤的一生,是為藝術而生,為藝術而活的一生。他的作品,無論是小說、繪畫還是影視作品,都充滿了對生命、對藝術的熱愛和思考。他用自己的一生,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藝術財富,這些作品將永遠閃耀在藝術的長河中,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藝術愛好者。正如著名作家廖玉蕙所說,「雷驤先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藝術全才,他的作品將永遠被人們銘記。
」
雷驤先生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對藝術的熱愛和追求,將永遠激勵著我們。讓我們永遠銘記這位藝術大師,銘記他為藝術奉獻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