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處家人情,非錢不行。」
不管是持家,還是社交,都離不開錢。
金錢的好處,路人皆知。但是如何才能讓自己發大財,恐怕很多人就迷惑了。
也有人罵罵咧咧,說老天爺不長眼睛,沒有把財運給自己。
在春秋時,有兩個大富豪,一個是財神范蠡,一個是鹽商猗頓。
相對范蠡來說,猗頓的發家史,對普通人更有參考價值。
從猗頓的一生,可以發現,發大財不是空穴來風的,而是早有征兆的。
01
人窮時,立下志向,必有貴人。
猗頓是魯國的一個窮書生,吃飯都成問題——「耕則常饑,桑則常寒」。
耕地多年,看不希望;種桑多年,還是窮困。
但是他沒有消沉,而是持續讀書,尋找人生的出口。
他聽人說,幫助越王勾踐稱霸的范蠡,離開越國后,依靠經商,發財了。毫不猶豫就去拜訪。
范蠡詢問了來由,然后說:「小伙子啊,欲速富,當畜五牸(母畜)。」
范蠡又說:「在西河,有一塊肥沃的地方,牧草豐富。」
猗頓按照范蠡的指引,遷徙到西河,養了牛羊等牲畜。
依托天然的牧場,養牲畜的成本很低,回報很大。
誠然,一個人窮困的時候,若是得到了貴人的幫忙,那就能有一次大跨步,自己少走很多的彎路。
可悲的是,一大批窮人,遇不到貴人,還罵罵咧咧,仇富仇官。
窮人會疑惑,高人為什麼要拉自己一把?
但是有骨氣的窮人,不會仇視富人,而是把富人當成 榜樣。他還知道,若是自己保持積極向上的面貌,沒有經濟價值,但是有了「精神價值」,遇到貴人是很有可能的。
俗話說:「老天的雷聲再大,也喊不起一個裝睡的人。」反過來看,就是一個人只要自己覺醒,那就老天爺輕輕松松可以喊醒,也很樂意。
猗頓就是那個自己醒來的,范蠡給他建議,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02
人富時,結交平民,借助眾力。
飼養牲畜,不僅要青草,野菜等,還要「鹽」。
給牲畜吃一些鹽,對于成長是有益的。
猗頓還總結出了「鹽水飲畜」的經驗。
可是,鹽從哪里來呢?猗頓很快發現了西河的東邊,就是有池鹽。
在當年,只要給官方十分之三的稅,就能販賣鹽了。這就給猗頓有了新的出路。
從養殖業得到一桶金的他,請了大量的民工,開采池鹽,還把馬車牛車馱運的販賣模式,改成了船運。
為了讓船運更加方便,他派一批人,開鑿了一百多里長的運河。
《尸子·治天下篇》中記載:「智之道,莫如因賢。譬之相馬而借伯樂也,相玉而借猗頓也,亦必不過矣。」
用智慧,就能賺大錢。但是智慧不僅僅是一個人的,還是群體的。得到群體智慧,就需要你自己變得「賢惠」。
若一個人有了一點點錢,就招搖過市,目中無人,那麼他是不會發大財的。
一個人的力量再大,哪怕有三頭六臂,都無法「以一擋百」。
胡適先生就說了這樣的觀點:「合群走得遠,獨處飛得高。」
一開始,一個人要發財,就要敢于獨行,走出低層次的群體。
當一個人有錢了,反而不要「曲高和寡」,要更加接地氣,和群眾打成一片。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