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通俗易懂的話便逐漸演變成了一句簡單明了的小短語。上下句一般都呈現整齊相對應的樣式,我們通常將這些語句稱為俗語。
俗語通俗易懂,很接地氣。除了字面表達的意思之外,一般還蘊含著深刻的哲理,為人所津津樂道。今天小編帶大家一起來學習的就是「笑貧不笑娼,救急不救窮」。
「一步踏錯終身錯,下海伴舞為了生活」,出身不同,多要面臨的生活也不不同。有的人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他們從一開始就不知道什麼是貧窮。但是有很大一部分人卻出身卑微,一生下來就要為了生計而奔波。
有的人急于改善當前不好的處境,從而去從事一些不正當的行業。
時針對于這種看法不敢茍同,不管貧窮還是富有,我認為都應該守住內心的那一條底線。「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身處的環境與遭遇不管是什麼樣的,也好保持美好的德行。我認為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應該這樣。可是隨著歷史的發展,美好的品德反而沒有金錢與權勢受歡迎,從一句句的俗語就可以看得出來「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一切都在向錢錢看齊。
如果說「笑貧不笑娼」,是一個錯誤的價值觀,那麼對應的「救急不救窮」,的確是有幾分的道理的。
一個人在社會上,說不定會遇到什麼事。在別人遇到困難時,還是很有必要的幫一把的。ADVERTISEMENT
「窮」等于「懶」,從古至今這是一條鐵的定律,勤勞的雙手可能不足以讓你富可敵國,但是絕對可以衣食無憂。如果長期處于貧窮之中,最好的解釋就是太懶。懶得動腦子想,懶得動手去做,這樣的人,不管是怎麼幫,都幫不起來。幫的久了,他還會習慣了,哪天你不幫忙了,他還接受不了。
記得之前有個故事:一個人每天都給一個乞丐食物,他每天也很開心。但是有一次,這個人家里出了點事,回家了幾天。當這個人回來的時候,乞丐并沒有關懷一下他,而是帶著埋怨的口氣問道,你干嘛去了,你知不知道,我這幾天差點餓死。這就是為何不救窮,窮是一種習慣,如果一個人的思想提高不起來,幫了也白幫。
「救急不救窮」,也很少人去這麼做。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如果有人遇到了天大的事情,求助親戚朋友的時候,得到的幫助貌似并不如平時的時候多。平時不管你買房子還是其他的大額消費,你都很好能籌到錢。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