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在《蘇東坡傳》里說,蘇東坡的人生,是從四十歲之后開始的。
四十歲之后,在不如愿的命運里,蘇軾所行是崎嶇的道路,所見是遼闊的風物。
「一蓑煙雨任平生。」
他后半生活出來的滋味,比前四十年更韻味深長。
熙寧九年的中秋節,41歲的蘇軾和同僚暢飲于超然台上。
每逢佳節倍思親。
推杯換盞間,蘇軾已是醉眼朦朧,他見九天銀光乍泄,不由思念起弟弟蘇轍。
當初,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同,蘇軾自求外放,希望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以期多相聚。
可事與愿違,因公務纏身,兄弟倆七年未曾團聚。
親人隔山河,皓月當空灑,蘇軾借ㄐ丨ㄡˇ意,揮墨寫下「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人生的悲歡離合難有定數,惟愿他們多喜樂,長安寧。
少年莽撞,總想離家執劍走天涯,可是等到一定年紀,愈發覺得家是顛沛生活最好的歸宿。
元豐1080年,45歲的蘇軾被貶黃州,一家人隨遷。
世間沒有絕對的得失,失之東隅者,往往能收之桑榆。
之前,官務的繁忙,吏事的擠壓,讓蘇軾疏于陪伴家人。
當遠離于權力斗爭的漩渦,蘇軾感受到了久違的天倫之樂。
他領到一塊廢棄的荒地,命名為東坡。
蘇軾夫婦都是農家出身,可識百谷、可辨草木,他們日出而作,一起去田地里鋤禾澆水;日落而息,在屋內升起炊煙。
蘇軾有大把的時間陪伴孩子,白天他攜孩子漫游江岸,夜坐無事,與長子蘇邁聯句為樂。
人間有味是清歡。
蕓蕓眾生的我們,為名為利疲于奔命,卻忘了宜室宜家,便是人間難得的歡愉。
走過半生的蘇軾,終于悟透了這一點。
人生際遇本就起起落落,真正歸一個人所有的,是燈火搖曳的溫暖,是柴米油鹽的充實。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