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丞相李斯曾評范蠡:「忠以事君,智以保身,千載而下,孰可比倫?」
縱觀范蠡一生,進可封侯拜相,退能富可敵國。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謀局可察人心,處世可識人性。
古語有云:先興之者,欲使其驕危也。
人都是喜歡聽好話的,但被捧得越高,往往會摔得越慘。
25歲那年,范蠡和好兄弟文種一起離楚入越,受到越王允常的重用,被任命為大夫。
感念于這份知遇之恩,范蠡下決心要為越效忠。
然而在越王勾踐繼任后,越國就面臨生ㄙˇ存亡的危機。
公元前493年,越王勾踐聽說吳王夫差正日夜練兵準備伐越,率先發兵攻打吳國,結果大敗。
為保存越國,范蠡向勾踐大膽諫言,請他假意投誠,忍辱負重以待轉機。
之后,范蠡陪同勾踐前往吳國,為奴三年。
三年里,君臣二人苦心忍耐,毫無怨言地干著刷馬、除糞等各種臟活累活。
在一次吳王舉辦的慶功宴上,范蠡為勾踐準備了一篇祝詞,大力對吳王歌功頌德。
這番赤裸裸的馬屁,拍得夫差心里舒坦極了,終于相信了他們的歸順之心。
吳王哪里想到,剛被釋放回越國,范蠡轉身就和文種一起制定了「興越滅吳九術」。
因為已經很了解吳王的為人,范蠡清楚地知道,該如何投吳王所好。
他先是以獻媚的姿態向吳國進貢金銀珠寶,名貴木料,接著又送上美女西施和鄭旦。
就在吳王耽于美色享樂,無心政事之際,越國暗中開啟強國興邦的計劃。
范蠡建議勾踐勸農桑,務積谷,先大力發展經濟,再提升軍事力量。
在重建都城時,范蠡特地命人建了兩座城,小城是建給吳國看的,大城更是建得殘缺不全,面對吳國的方向,不筑城墻。
被迷惑的吳王徹底放下了戒心,可范蠡私下正日夜組織敢ㄙˇ隊訓練,培養精兵強將。
就這樣,經過十多年的時間,吳國實力一落千丈,而越國卻蒸蒸日上,日益壯大。
公元前475年,眼看時機已經成熟,范蠡果斷率軍北伐,令吳國不戰而潰。
很顯然,吳王夫差的失敗,正是被捧ㄕㄚ的結果。
《菜根譚》中有言:「寧有求全之毀,不可有過情之譽;寧有無妄之災,不可有非分之福。」
過度的贊譽,最容易讓人蒙蔽雙眼,迷失自我。
當一個人得意忘了形,就是他走向愚蠢和失敗的開始。
在范蠡助越滅吳的過程中,遭遇過一個勁敵——伍子胥。
伍子胥是吳國大夫,有經世治國之才,曾輔佐吳王闔閭得位,又力薦吳王夫差繼任上位。
可這樣一位大功臣,卻落得個極其悲慘的境地。
吳國打敗越國后,伍子胥多次勸諫吳王夫差ㄕㄚ勾踐。
但夫差剛愎自用,不僅聽不進忠言逆耳,還對伍子胥漸生厭煩。
公元前484年,夫差聽信讒言,以為伍子胥有謀反之心,賜劍令其自ㄕㄚ。
滿腔忠義卻錯付于人,伍子胥ㄙˇ得極其悲憤不甘。
范蠡聞之,心中卻沒有欣喜,只有悲憫。
因為他深知,伍子胥的今天很可能就是自己的明天。
十年后,范蠡終于幫助勾踐成功滅吳,實現稱霸大業。
當越國上下所有人都以為范蠡該自此安享榮華富貴時,他卻毅然跟勾踐提出了辭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