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媽住在遼寧蓋縣,雖然年近70,但是身體非常好,平時沒事就愛鍛煉,飲食也非常注意,每年開春都會到地里或山上挖野菜,到了夏季還會自己種菜吃,春夏兩季采摘的野菜吃不完還會曬干,等著冬天吃。
如今野菜非常受大家的歡迎,這種食材不僅無公害,而且營養價值非常高,而且還不用花錢,所以一些退休沒事的老人都愛去采摘。李大媽從每年一開春就會挖野菜,春天當地野菜主要是薺菜,這種野菜味道鮮嫩,烹飪的方法也多,而且沒有異味,因此非常受食客的喜愛,市場售價也可觀,因此有些人專門挖薺菜銷售。
前幾天,李大媽坐車到了徐屯附近的一座山上挖野菜,這個季節山靠太陽的一面比較溫暖,野菜也最先長出來,李大媽到了就開始用鋤頭挖著薺菜,不經意間她感覺挖到了一個瓶子,隨后用手扒拉開泥土,果然是個醬色的瓶子,清理干凈仔細一看,原來是一瓶完好的茅台,李大媽頭一次見到這種茅台。
放下手中的這瓶茅台李大媽接著挖,沒想到下面還有一堆的茅台,經過經典一共12瓶,看來這些都是有人特意埋藏在這里的,不忍不會擺放整齊的埋在一起。這時候李大媽也沒心思挖野菜了,趕緊收拾東西坐車回到了家里。當把這12瓶茅台拿到愛人面前時,老頭頓時被驚到了。李大媽的老伴以前在沈陽老龍口酒廠工作,作為白酒的從業者,他深知這些茅台不一般。
但是老伴也對這些茅台的價值和真偽說不清楚,于是就打電話叫來了過去廠里的同事老王,老王可是白酒界的行家,各種白酒他都非常熟悉,當看到這些茅台時,也讓見多識廣的老王為之一驚,老王自言自語道,平時茅台見得多了,但是這樣的老茅台還真是少見,尤其沒有一次看見12瓶在一起的。
最后經過老王的鑒定,這些茅台都是1953年貴州茅台鎮出廠的真品,如今市值不好估量,因為還沒有類似這個年份上拍的記錄,但是可以對比參照下,去年北京就買賣過幾瓶62年的茅台,當時成交價每瓶是85萬,李大媽挖得這些釀造時間更晚,且品相保存更好,所以價格只高不會低,保守估計單瓶過百萬沒問題。
聽完老王的介紹,李大媽差點沒暈倒,這輩子也沒想到能發財,居然挖野菜時無意撿到了這些老茅台,這真是飛來橫財呀。老王也高興的替李大媽稱贊,說這下你可以安享晚年了。為了感謝老王幫忙鑒定,李大媽趕緊去廚房炒了幾個菜,讓他和老伴喝點酒,也算是表示感謝了。
老伴也是非常的激動,畢竟這種好事不是誰都能趕上的,于是就把自己最愛喝的醬酒國康1935拿出來兩瓶,讓老王也嘗嘗這款好酒。老王平時也愛喝酒,但是頭一次喝到這款國康1935,于是就問該酒的來歷。原來這款酒是李大媽和老伴去貴州旅游時發現的,當時在當地飯店點了一瓶,沒想到一喝完就喜歡上該酒的口感,畢竟李大媽的老伴也是釀酒人,一品就知道該酒不一般。
其實早年間李大媽的老伴就曾到過貴州,當時就曾派他到茅台鎮學習醬酒技術,于是在茅台酒廠還認識了首席釀酒師范應華老師,後來喝到國康1935的時候才知道是范老師釀造的,他從茅台退休后并沒有安享晚年,而是加入了同在茅台鎮的國康繼續釀酒。
因為范老師的名氣實在太大,所以酒廠也是把釀酒是所有環節交給他管理,果然范老師不負眾望,他把自己在茅台工作積累的經驗全都用在了這款醬酒的釀造上。原料選用的就是赤水河邊飽滿的糯高粱,這是他在茅台釀酒一直使用的原料。當初在茅台釀酒是坤沙工藝,所以釀造這款酒范老師依然堅持大曲坤沙12978技術。
到了醬酒窖藏的環節,范老師并不急于求成,而是讓該酒足足窖藏了五年,如此的時間也讓此酒的香味更加濃郁,窖藏香氣更加突出,在經過范老師的勾調,每一滴都是醬香醇厚,細膩的口感,下咽順滑,回味的感覺更是能品出優雅的花果香,老王飲過更是大加贊揚。
事后李大媽并沒有把這12瓶老茅台賣掉,而是收藏了起來,打算傳給子女,也算是留給孩子們一筆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