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號是立夏,牢記「做2事吃4食忌1事」,寓意身體強壯,老傳統不能丟!
赤幟插城扉,東君整駕歸。泥新巢燕鬧,花盡蜜蜂稀。不知不覺間,春已逝、夏將至 ,萬物生發的春天馬上就要過去了,取而代之的是,綠肥紅瘦的夏季。還有幾天就是立夏了,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也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立夏到來后,意味著夏天正式開始,此時氣候炎熱,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了生長關鍵期,因此古代在立夏這天,會舉行隆重的迎夏儀式,稱為「迎夏節」。
這麼重要的節氣,流傳下來的習俗當然也很多,比如立夏這天要吃立夏飯,喝立夏湯,還要給孩子們身上掛上蛋,說是掛了蛋后,一個夏天一滾就這麼過去了,這個短暫的夏天也就不會有什麼不適,身體會更加強壯。在飲食方面也大有講究,要隨著季節的變化做出調整,多吃時令果蔬,整個夏天就不會酷熱難熬,5月6號是立夏,牢記「做2事吃4食」,寓意身體強壯,老傳統不能丟。
一,做2事。
1,立夏掛蛋。
老話說: 「立夏蛋,滿街甩」,在我們當地,立夏這天,把白色的鴨蛋煮熟,用冷水浸泡過后,用彩色的絲網袋裝起來,掛在孩子的胸前,有保平安的寓意。老人說:網袋上的很多孔,代表很多眼睛,能看好孩子不被暑熱侵襲,也就不會生病,所以民間有: 「立夏胸掛蛋,小人疰夏難」的說法,這當然是老人希望孩子平平安安的美好愿望。還有的地方,孩子們還會玩斗蛋的游戲,大家各自手持雞蛋,蛋頭撞蛋頭,蛋尾擊蛋尾,誰的蛋斗破了殼,就算輸了,最后留下的那個斗不破的蛋,被尊為「蛋王」。
2,立夏秤人。
立夏秤人這一習俗,到現在還是很流行的,據說,立夏秤人后,也是不容易「疰夏」,被秤的人,上蒼會給他們帶來好運與福氣。秤人的方法是,把孩子放在一個大籃子里,大人們提起木秤,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著吉利話: 「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長大會出山。如果是老人來秤重,則要說「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秤姑娘時要說「一百零五斤,員外人家找上門。勿肯勿肯偏勿肯,狀元公子有緣分。」當然,這些都是古代的習俗。現在有電子秤、磅秤等,就不要要用木秤來秤了,只要站上去秤一秤,做個形式就可以了。
二,吃4食。
1,吃立夏蛋。
立夏除了掛蛋,人們還會吃蛋,老人們說:女媧娘娘說過,立夏之日,小孩胸前掛上煮熟的雞鴨鵝蛋,可避免疰夏。圓溜溜的雞蛋,象征生活圓滿幸福,這一天吃蛋能平安入夏,經受「疰夏」的考驗。所以這一天,人們都會煮上一大盤茶葉蛋,咸鴨蛋,水煮蛋等,每人都要吃,而且不能分享,要一整個全部吃完,有人一天能吃好幾個呢。煮蛋是很簡單是事情,只要放入鍋中煮熟即可,就算是茶葉蛋,現在也有香料包,只要把煮熟的雞蛋敲碎后,放入香料包煮出香味即可。
2,吃立夏飯。
立夏吃立夏飯,也是一個古老的習俗,人們會在立夏前一天,讓孩子去鄰居家里討米,一般要討7姓米,就是7個姓氏人家的米,然后用時令的春筍、豌豆、蠶豆、莧菜、蒜苗、咸肉等一起,煮出來的米飯,還要點綴櫻桃、草莓、青梅等水果,送給討過米的人家、人們認為,孩子吃過七姓立夏飯后,夏天可以防止中暑,這當然也是一個美好的愿望,這樣的立夏飯,不僅鮮美好吃,而且還有一年到頭身體健康、五谷豐登的美好寓意。
3,吃立夏豆。
立夏時節,蠶豆、豌豆等豆類都要上市了,新鮮正當季,立夏吃蠶豆,寓意今年的日子將會一帆風順,也是百姓們祈求日后平平安安的美好愿望。立夏這天,蠶豆是最當季的,農村一般都會在這一天開始采摘蠶豆,此時的蠶豆豆莢飽滿,價格便宜,炒一盤不僅鮮美好吃,營養價值也非常高,故農村有:夏吃豆勝吃肉的說法。蠶豆一般都是炒著吃,把蠶豆剝出來,放入鍋中炒至變色,加入食鹽、料酒炒香,再加入開水大火燒開,出鍋前加入蔥花、白糖和雞精炒勻,美味即成,不僅好吃好看,寓意也特別好。
4,吃立夏魚。
在我們常熟地區,立夏時節,還有嘗三鮮的習俗,三鮮指的是地三鮮、樹三鮮以及河三鮮,其中的小黃魚就是河三鮮之一,此時的小黃魚特別肥美,正是捕撈的季節,營養味美,價格便宜,小黃魚一般都是清蒸的,只要把小黃魚清洗干凈,加入鹽、油、醬、醋、香蔥、老姜、料酒等調料,放入蒸鍋蒸熟即可。還有的地方,立夏嘗新有「九葷十三素」的說法,當然現在這個習俗已經不常見了,但立夏吃小黃魚,一直流傳至今。
三,忌1事。
不坐門檻。
以前的老房子,在大門口都有一條很高的門檻,我們小時候,在立夏這天,老人們都要關照家里的孩子,今天不能坐在門檻上,否則今年整個夏天,會疾病纏身,經常疰夏。當然現在這些門檻已經不多見了,但是都會在大門口,做上一個台階,家里的老人會說,立夏這天,這個台階上不要坐人哦。其實,這些都是老人們希望兒女身體健康,幸福美滿的美好愿望,我們別忘老傳統,照著做好就是了,反正也沒有不利的影響,大家說對不對呢?
關于立夏節氣的習俗,就分享到這里,朋友們,你們老家立夏節氣有什麼習俗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和愛喜一起分享,廚藝有限,請多多指教。
感謝大家的閱讀,美食每天更新。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了,覺得有用的點個贊,歡迎轉發讓更多的人看到,最后別忘了關注一下,我們明天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