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順的人,無論在哪個年代,都會有好報。就像三國時期的孟宗,從小沒了父親,和母親相依為命。家里窮,母親又病倒了,孟宗急得沒辦法,跑到竹林里哭了起來。哭了半天,覺得身上發熱,才發現春風來了,竹筍也冒出來了。他用竹筍做飯給母親吃,母親的病就好了。這故事告訴我們,孝順的人,老天都會幫忙。
但是,現在這個年代,我們不愁吃穿,在歌頌孝道的時候,也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有些子女,會打著孝順的幌子,做一些傷害家庭和父母的事情。老人們要及時發現,督促子女改正。
七十多歲的時候,子女也都是中年人了。如果出現以下幾種情況,說明子女的孝順變了味,可能在啃老或者自甘墮落。子女變壞了,比不孝順更可怕,因為這意味著整個家庭都失去了希望。
第一種情況:已婚的子女,伸手向父母要錢,擺明了是啃老。
在農村,子女結婚后的幾個月內,就會選個好日子分家。把家里的房子分出幾間,作為子女的新家,田地也分開,各家種各家的。分家的好處,就是讓子女知道「當家的苦」,從而更有責任感。對于窮苦家庭來說,子女分開過日子,也許更有希望翻身,畢竟他們離開了大家庭的拖累。子女多的家庭,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總會有一個子女,闖出一條路來,給大家庭做個榜樣。
就像我的小舅舅,二十多歲的時候,就和大家庭分開了。他去縣里的機械廠打工,後來自己弄了一條機動船,靠著運木材,賺了第一桶金。在他的帶領下,四舅舅也開始做運輸,家里慢慢就富裕起來了。
人要成功,都是被逼出來的。如果大家庭總是做后盾,就會助長「懶惰」。現實生活中,有些子女,一開口就是:「我沒有技術,我身體有殘障,我家庭負擔重,我運氣不好。」說完了,就賴在家里不走,靠著父母的退休金或者存款過日子。
所以,對于已婚的子女,向父母要錢,一定要多留個心眼,搞清楚用錢的原因,并且要寫好借條。在錢財上不計較的父母,表面上很大度,其實害了子女,也坑了自己。
第二種情況:失婚之后的子女,變得一蹶不振,傷害了自己,也傷了父母的心。
人生難免起起伏伏。嫁出去的女兒,可能因為失婚,不得不回娘家住;結婚的兒子,因為婚姻失敗,也不得不依靠父母。作為父母,在子女婚姻失敗之后,應該拉一把。但是要明白一個問題:失婚、喪偶,甚至是遇到第三者,都不是一輩子過不去的坎,而是重新開始的機會。
如果子女在婚姻失敗之后,馬上就啃老,或者一蹶不振,說明他們的余生,基本上就廢了。父母不要心軟,要逼著子女站起來。
漢代時,四川有個富豪叫卓王孫,聽說女婿去世了,就把女兒接回了家。他女兒很聰明,并沒有因為失去丈夫而長時間哭泣,反而選擇和司馬相如私奔。面對女兒的舉動,卓王孫很生氣,但也感到欣慰,畢竟女兒的心態是積極的,對婚姻沒有畏懼。所以卓王孫分了一半家產給女兒卓文君,幫助她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