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將清華薪資,諾貝爾獎金捐獻出來,看到金額,才知道多偉大 一位諾獎得主把薪水和獎金全捐給了清華,金額曝光后,大家直呼太偉大了,這位科學家到底捐了多少?他的選擇又藏著啥不為人知的堅持?
楊振寧先生往清華捐錢這事兒,得從具體的數目說起才實在,這些錢不是一筆小數,每一分都透著他對故土的實在心意。 1997年的時候,他就拿出400萬美元創立了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這在當時可不是個小數字,那會兒國內不少科研機構連像樣的設備都配不齊,這筆錢一下就給清華的基礎研究鋪了塊好底子。
後來他正式到清華當教授,學校給的年薪是100萬人民幣,這薪水放在哪個年代都算極高的了,但他一分沒留,全捐給了高等研究中心的基金會,專門用來引進人才和培養學生。 不光是工資,他還把美國紐約的一處大房子給賣了,又湊了100萬美元捐過去,那房子是他在美國生活多年的家,說賣就賣,眼里根本沒把個人家產當回事。
還有1957年得的諾貝爾獎金,雖然沒公開說全捐了,但明確提到有一部分也投進了清華的科研和人才項目里,那筆獎金在當時能讓一個普通家庭衣食無憂過一輩子,他卻隨手就拿出來支持學校。
這些錢背后藏著的心思,得從他這輩子的軌跡里找答案。他小時候跟著當清華教授的父親在清華園住了八年,12歲就對著父母說將來要拿諾貝爾獎,那園子早把 「科學」 和 「家國」 倆詞刻進他心里了。
後來去美國讀書、做研究,成了世界頂尖的物理學家,可心里一直惦記著國內。1971年中美關系剛松動,他就頂著壓力回國,是最早回來的華裔知名科學家,那會兒他就發現國內科研和世界前沿差著距離,心里急得慌,開始到處搭橋鋪路,給國家提建議,還推動派遣留學生出去學技術。
等年紀大了,他干脆把家搬回了清華園,給自己的住處起名叫 「歸根居」,寫的詩里說 「故園使命重,我當指路松」,這哪是隨口寫寫,全是實打實的行動。 他捐錢從來不是圖個名聲,是真看到了問題,那會兒清華想搞高端研究,缺人才、缺經費,他就親自出面找資金,自己的錢更是不留余地。
前清華校長顧秉林說過,楊振寧推薦了計算機專家姚期智來清華,這背后全是他用個人聲望和資源在運作,而那些捐出去的工資和賣房錢,就是給這些引進的人才搭台階,讓他們能安心搞研究。
他這份堅持不是一時興起,是幾十年的延續。早在上世紀80年代,他就在香港辦基金會支援中山大學的基礎研究,2007年基金會結束的時候,把1100多萬人民幣、36萬港幣還有4000平米的研究大樓連帶設備全捐了。
到了清華更是如此,不光捐錢,80多歲的年紀還親自給大一學生講 「普通物理」,課間跟學生坐一起聊天,就怕年輕人走彎路。 2021年他又把珍藏的2000多件圖書、手稿、影像資料全捐了,在清華圖書館建了資料室,連自己多年的學術心血都毫無保留地交了出來。
他常說自己最在意的是改變中國人覺得不如人的心理,這話不是空話。
他捐錢不是簡單給學校送福利,是想靠這些錢撐起中國的基礎研究,讓年輕人能在國內就接觸到頂尖的科研條件,不用再像他當年那樣只能遠走他鄉求學。
他放棄美國國籍轉成中國科學院院士,把家安在清華園,一輩子攢下的錢和心血全投在國內的科教事業上,這份堅持里沒有半點功利心。 普通人眼里的巨款,在他這兒全成了培養人才、推動科研的鋪路石,100萬年薪對他來說是榮譽,更是責任,轉手就變成了青年學者的科研經費、學生的獎學金;賣房子的錢換來了實驗室的設備,諾貝爾獎金的一部分幫著引進了頂尖人才。
他這輩子從清華園出發,走了大半個地球,最后又把自己全 「還」 給了清華,這份堅持里藏著的是老一輩知識分子最純粹的家國情懷,是真把科學的種子、民族的底氣當成了自己的命根子在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