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檔案館中,珍藏著一組慈禧太后的照片。這些照片品質極高,清晰地展現了慈禧的容貌,為我們揭開了這位晚清權力女性的神秘面紗。
慈禧太后,這個名字在中國歷史上可謂家喻戶曉。她以「垂簾聽政」的方式統治中國長達半個世紀,既是清政府走向衰敗的關鍵人物,也是大清被列強侵略的時代背景下難以繞開的存在。慈禧的昏庸無道,葬送了大好河山,置人民于水火之中,引發后世無盡的爭議。
然而,這位叱咤風云的女性,在晚年時期卻迷戀上了拍照。美國檔案館中珍藏的,正是慈禧晚年時拍攝的一系列照片。照片中的她,已不復年輕時的風采,臉上布滿了歲月的痕跡。這也引發了人們的好奇:慈禧的真實容貌究竟如何?
在許多清宮劇中,后宮佳麗個個美艷動人,令人對古代女性的容貌充滿了美好的想象。然而,現實往往與戲劇相去甚遠。
關于慈禧的容貌,歷史上一直存在著不同的說法。德齡公主曾在回憶錄中寫道:「太后當伊在妙齡時,真是一位風姿綽約、明媚鮮明的少女,這是宮中人所時常稱道的;就是伊在漸漸給年華所排擠,入于老境之后,也還依舊保留著好幾分動人的姿色咧!」她還描述道:「慈禧太后身體各部分極為相稱,美麗的面容,與其柔嫩修美的手、苗條的身材和烏黑光亮的頭髮,和諧地組合在一起,相得益彰……嫣然一笑,姿態橫生,令人自然欣悅。」
然而,當我們看到慈禧的照片時,卻不禁大跌眼鏡。照片中的她,與德齡公主的描述相去甚遠,甚至讓人難以將她與「閉月羞花」聯系在一起。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慈禧的照片與人們的想象存在如此大的差異呢?
除了自身容貌的因素外,更關鍵的在于慈禧在拍照時不善于利用光線。據歷史記載,為了拍照,慈禧特意傳諭旨在其頤和園寢宮樂壽堂前搭建席棚,用佈景屏風為襯,并按殿內樣式佈置豪華的陳設。然而,盡管當時頤和園內已有電燈,但慈禧卻堅持不用。
按理說,合理地利用光影,有助于實現最佳的攝影效果,可為什麼慈禧如此抗拒燈光呢?原因在于她忌諱燈光打在臉上形成的「陰陽臉」效果。
事實上,在平面藝術中不用光,可以算作是清朝的一種「組訓」。例如,康乾盛世時期的宮廷西方畫師,在繪制人物肖像時就被嚴禁使用光影。因此,他們的畫作雖然畫面干凈,卻缺乏立體感,人物也顯得有些怪異。
與郎世寧幾乎同時代,甚至比他更早一個世紀的西方畫家倫勃朗,就已將光影運用得爐火純青。他的作品充滿了戲劇性和藝術張力,成為西方繪畫史上的經典之作。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