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作業是家長應盡的義務,卻讓家長頭疼不已,不是小學生作業有多難,一些題實在太考驗「文字理解能力」。
很多家長對于這一類題束手無策,就像腦筋急轉彎一樣,答案總是出乎你的意料,不少家長都被「繞」進去了。
經常能看到家長在線求解,看著明明不難,怎麼就做錯了?當得知正確答案后,心里也有點不服氣。
一位家長曬出兒子的數學題,題目很簡單,一道很普通的計算題,問「9加9除3等于幾?」凡是上過幾年學的家長,應該都會,家長也沒覺得多難,兒子寫的是9+9÷3=12,不曾想兒子這麼寫卻被老師打叉了。
家長怎麼都想不明白,為什麼會錯?老師批語寫著「注意細節」,究竟哪里錯了?兒子忽然想到,或許是另一種計算方法,(9+9)÷3=6答案是6。
可老師還是說不對,家長這下也蒙了,越想越不對勁,是不是兒子在學校淘氣了,惹老師不高興了,老師故意判錯了,這不明顯是為難學生嗎?老師若真有小心思,那還了得?
于是,家長跑到學校質問老師,不料反被打臉,老師沒有生氣,耐心地和家長解釋道:「在數學里,除和除以的意思完全不一樣,這道題正確的算式和答案是9+(3÷9)=9又1/3。」
家長知道后,覺得挺不好意思,自己沒弄明白,還那樣想老師,老師沒說什麼,其實,這樣的算術題很常見。
為了讓學生加深數學概念的記憶,以免以后再錯,但家長們有不同看法,認為是玩「文字游戲」,咬文嚼字,以后用處不大,為啥如此為難學生?不如來點實際的、有廣泛用處的題,那麼,這一類題究竟有沒有必要讓學生寫?
這種類似腦筋急轉彎的題很多,比如,教室里一共有11盞燈,拉滅了4盞,教室里還剩幾盞?小學生寫的是11-4=7,老師打了叉,答案是11,拉滅了也是燈,讓人猝不及防。
不少家長抱怨過,學生做的題沒啥價值,不知道學了有啥好處?還真別說,確實有一些好處。
看似是玩「文字游戲」,實際上是考察學生的思維靈敏度,與過去應試教育出現的題不同,不能用慣性思維去答題,更不能生搬硬套公式。
又能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切身明白,一字之差,究竟差多少,會讓學生養成仔細觀察的好習慣,又能促進學生主動思考,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