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剛打開了一本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非常有名的一位表演藝術家趙丹老師的表演專著——《銀幕形象創造》,看了第一篇。
老爺子的文筆特別的通俗易懂,而且真誠真實動人,特別的喜歡。
他在著作里有寫到一些自己的從影經歷,還有自己一步步進入電影行業的心理描述。生動有趣,而且不乏大智若愚的思考。
看過很多國外的一些表演專業的大師寫的表演專著 ,多少會有些語言翻譯方面的問題,導致文字不免晦澀難懂,但今天看這本專著,真心覺得那種本土化的親切感撲面而來。大道至簡,文雅藝俗。看到老先生的文字,就能想象得到他的表演風格是什麼樣子的。
在看老先生的文字描述時,總會讓我想到任嘉倫對于表演的一些認知和表達。
比如老先生在文字里描述自己從影經歷的過程「剛踏進電影廠,我連一點電影常識也沒有,什麼近景、中景、特寫,一竅不通,只覺得新奇而又惶恐。好在「小伙子睡涼炕,全憑火力壯」,倒也沒什麼雜念,一鼓作氣,干了再說。」
任嘉倫在自己的從影過程中也是同樣的經歷。
然后老先生說到自己沒有一點兒經驗怎麼辦的
「只好自己從一次一次的失敗中,從一個鏡頭一個鏡頭的省悟中硬著頭皮向前摸索。我漸漸喜歡演電影,是因為從銀幕上能看到自己表演的結果--我把它看作改掉自己表演上的毛病的一面鏡子,看作最公正、最使我信服的老師(這在舞台上是做不到的)。從這兒開始,雖說是為了適應電影的適度需要,倒也逼得我認真思考一些問題。」
任嘉倫之前在采訪里說過,自己也是不斷地復盤自己在鏡頭前的表演,希望一次比一次更成熟。
書里還說到
「凡是按舞台表演方法表演的,必不耐看,日久更不耐看。如果按生活的面貌來表演,就順眼、舒服。從這里好像領悟到一點電影表演的特性。當時還不懂得到生活里去的道理,摸來摸去,只好自己行一套笨辦法:每天到過什麼地方,見過什麼人,說過什麼話,當時的環境氣氛如何,談話的內容和解決了什麼問題,對方是個什麼身份地位的人,性格如何,有什麼習慣動作,等等,當天晚上回憶一遍,復演一遍,從中體味它的意思在哪里。比如人到鬧市,跟一個人在家里沉思的心理狀態不同,神態不同,節奏也不同了等等。今天看來,也許這就是觀察能力、情緒記憶和節奏的鍛煉……」
「我的表演,凡是在生活里找到這樣的境遇依據時就比較自然,比較耐看。」
任嘉倫在最近的采訪里也說過類似的話,也有過同樣的感悟。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