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左宗棠:「天與地隔著多遠的距離?」
左宗棠說:「三尺。」
這人不解說:「每個人的身高都不止三尺,照你這樣說,天不是都被捅破了」
左宗棠回答道「所以要學會低頭」。
低頭不是軟弱無能,而是一種睿智,一種修養,一種遠見。
正所謂:「地低成海,人低成王」。
適時低頭一種大智慧,懂得笑著低頭的人能擁有更多。
01
面對得失,低頭是為了擁有更多
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適時低頭,不被利益所誘惑。
戰國末年,秦王請王翦帶兵攻楚,并向他示好,如果他攻下城池,給他想要的名利與地位。
王翦裝出一副很不情愿的樣子,表示自己只想要一些錢財,宅院。
同事們都嘲笑他愚蠢,他解釋道:「秦王這個人生性多疑,他如今把最精銳的隊伍都給了我,就怕他多想,擔憂我會謀反。
到時,我連性命都沒了,這樣還不如做個只愛錢財的人,這樣也許能打消他的顧慮。」
有時,低頭是一種生存法則,能曲能伸,才能進退自如,獲得更多機會。
《[呻·吟]語》中講:「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月滿則虧,水滿則溢,低頭是為了保全自己。
也許低頭會損害你的利益,是痛苦的選擇,但也是聰明的抉擇,因為漁翁得利,進一步是悲劇。
當你在大街上遇到一棍子橫掃過來,我們會本能的選擇低頭或彎腰,不然受傷的就是你。
適時低頭是最明智的選擇。
02
面對是非,低頭是為了更大幸福
人生總會面對各種是是非非,如果所有事情非得論個對錯,可能浪費的是自己的時間。
季羨林先生和朋友在一家飯館吃飯。
鄰桌是一個媽媽帶一小孩在用餐,期間,媽媽去了一趟洗手間,她孩子想去抓桌上的飯菜吃,不慎摔倒,大哭不止。
季羨林見狀,趕緊抱起小孩安撫,這時小孩媽媽正好出來了,不分青紅皂白,張口就罵到:
「你一大人怎麼欺負小孩呀,我孩子要是有什麼三長兩短,我跟你沒完。」
季羨林一句話也沒回應,起身回到座位上。
朋友不解,問道:「你怎麼不辯駁,任憑她亂說呢?」
季羨林笑著說:「和一個罵你的人辯駁,結果是無休止的爭辯,這有什麼意義呢?」
確實,不是所有事情都要去論是非對錯。
有時候跟一個不禮貌的人,爭辯你能贏,打架你也能贏,但贏了一件小事,卻失去了時間與心情,實在是化不來。
人生是一盤很大的棋,你在這里迂回了,勢必用在其他地方的時間就少了。
面對是非,不爭辯,不較勁,懂得低頭的人,是一種睿智與豁達。
能在是非面前笑著低下頭的人,能活得更加的自在快樂。
03
面對逆境,低頭是為了更好前進
徐悲鴻曾說:「人不可無傲氣,但不可無傲骨。」
人應有傲骨,但遇事學會彎腰,不失為一種風度,更是一種遠見。
張國立有一次去一個小山村拍夜間戲。
拍攝的嘈雜聲吵到了當地的村民,他們組隊跑來把劇組團團圍住,不允許再拍。
當時矛盾已經激化,氣氛十分緊張,拍攝也已經被耽誤了,情急之下,張國立跑出來噗通一下跪在居民面前,并磕了一個響頭,央求道:「不好意思打擾到各位了,我們的拍攝很快完成,希望各位理解理解,讓我們拍完這場戲」。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