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墨蘭是盛家最受寵的女兒,為何還總怕爹爹不疼她
2024/06/18

我們常說「會哭的孩子有糖吃」,這句話用在《知否》里形容盛家的四姑娘墨蘭最合適了。

說起來,墨蘭算得上是盛家所有的姑娘中最受盛纮寵愛的一個。

雖說是庶女出身,可她卻能養在親娘身邊,盛纮為了怕她受委屈,還從盛家的祖產里撥了產業到林小娘手里,有了經濟支持,腰桿子自然也硬了。

墨蘭不但在物質上過著比嫡女還奢侈的生活,還敢不陰不陽地頂撞王若弗,別說是嫡出的姐妹了,連嫡母都不怎麼放在眼里。

而這一切都源于盛纮給的寵愛。

哪怕是她與姐妹發生爭執,盛纮第一想到的都是別人欺負了她,不待她開口,只要看見她那一雙含淚的眼睛,盛纮一大半的心都融化了。

可即便是這樣受寵,墨蘭整日掛在嘴邊的還是「爹爹是不是不疼墨兒了」

孔嬤嬤把墨蘭的這種行為定義為,看不到父親對她的好,不滿足。其實并不全是這樣的,甚至可以說,墨蘭之所以會混成結局那樣,也是盛纮的這種偏愛造成的。

1,

林噙霜進盛府時,就背了一個小包袱,養在盛老太太身邊的幾年,吃穿住用全部是壽安堂提供的,嫁給盛纮為妾后,她總是哀嘆自己的身世可憐,來換取盛纮更多的疼惜。生了孩子后,她又時常害怕孩子跟著自己受苦,盛纮干脆撥了一部分產業給她,讓她經濟獨立,零花錢不斷。

林小娘所有的風光和體面都是盛纮給的,所以她給墨蘭傳達的觀念也是「只要抓住了你爹爹,就什麼都有了。」墨蘭從小所見所聞都是林小娘如何從盛纮那里受益,這一觀念自然也深刻于心。

所以,在盛家與其他人相處時,無論是長輩,還是兄弟姊妹,她都不放在心上,別說是討好恭敬,連最起碼得和睦相處都沒有,但只要在盛纮面前,她都能表現出一副乖巧女兒模樣,裝出姊妹和睦的樣子來。

目的就是為了讓盛纮對她感到滿意和欣慰。

宥陽大房的盛維伯伯要辦喜事,娶了個家世不錯的兒媳婦,大家都道盛家大房好福氣,她卻能把馬屁拍到盛纮身上:「說起來,大伯父家能有這樣的福氣也是爹爹的面子。」

盛纮雖然嘴上說著「哪里哪里」,捋著胡子的手卻按耐不住內心的滿意。

明明是她故意挑事兒,惹如蘭杠了上去,可只要她一臉委屈地主動攬責任說沒教育好妹妹,盛纮就會立馬把所有的火氣撒到如蘭身上。

如蘭的舅舅送來一塊上好的玉,要給她做個玉鎖裝飾,墨蘭立馬委屈地哭泣,說自己身世可憐,沒有親舅舅疼愛,盛纮二話不說就把如蘭的玉給了墨蘭,還安慰她說,如蘭的舅舅也是她的舅舅。

這樣的事兒經歷的多了,墨蘭也越發覺得,只要自己能得到盛纮的寵愛,就能在盛家呼風喚雨,所以什麼都沒有盛纮的寵愛重要。

越看重什麼就會越害怕失去什麼,在盛家,【爹爹的疼愛】就是墨蘭的天,這個天一定不能塌了。

孔嬤嬤來教學時,把三個丫頭一起罰了手板,事后盛纮雖然差人給墨蘭送去了膏藥,卻沒親自去看她,墨蘭一邊委屈一邊擔心「爹爹是不是不疼墨兒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知否:能嫁府中管事的丹橘,做了這三件事,明蘭只能將她外嫁
2024/06/13
同樣是嫁人:為何明蘭滿頭珠翠,墨蘭卻很寒酸?這就是嫡庶之別
2024/06/12
《知否》原著:明蘭生4子,長子襲爵,次子貌美,三四子游歷天下
2024/06/08
看《知否》:顧廷燁愛曼娘還是明蘭?他騙過了所有人,只對嬤嬤說了實話!
2024/06/05
知否:為何衰敗的勇毅侯府,只因為盛老太拒親,就與她斷絕了往來?
2024/06/05
知否:原著與齊衡一般俊美,又生了玲瓏心的他,才是全書最大意難平!
2024/06/05
看《知否》:明蘭成為全劇贏家,離不開她的「一記耳光」!
2024/06/04
《知否》原著,一個錯誤犯三次,原來這才是明蘭趕丹橘出府的隱情
2024/06/03
《知否》:顧廷燁愛曼娘,為何不干脆讓她做正室?反而讓她做妾?
2024/06/03
知否:墨蘭害死春珂的孩子,梁晗為什麼不休了她?其實根本休不了!
2024/05/31
《知否》:曼娘至死不知,顧廷燁舍棄她和孩子為明蘭獻上的投名狀,才是對明蘭最大的算計!
2024/05/31
再看《知否》,盛老太太晚年獨寵明蘭的秘密,只有房媽媽知道
2024/05/29
有性無愛,兒女雙全,悔恨一生的賀弘文至死不知,自己哪錯了
2024/05/29
聽到長柏對好友的勸誡,才知道他人前人后護著海氏,并不是因為愛
2024/05/29
《知否》:同是庶女,明蘭和墨蘭出嫁大有差別,暗示了兩人的結局
2024/05/28
《知否》大結局揭露殘酷真相:盛明蘭和顧廷燁,根本沒那麼相愛
2024/05/28
《知否》原著 明蘭如此受歡迎 為什麼墨蘭跟如蘭卻不受歡迎呢
2024/05/28
看了六遍《知否》發現,不為死后,就算盛明蘭嫁給了齊衡,也不會幸福
2024/05/28
《知否》原著,林小娘干過最蠢的一件事,就是讓墨蘭去碰瓷王若弗
2024/05/22
知否:難怪盛紘要把墨蘭嫁給「窮酸」文炎敬,你看明蘭說了啥?受不了!
2024/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