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前不久的《周處除三害》,讓觀眾體會到了一把台灣電影的生猛刺激,那麼最近上線的《老狐貍》則像一把冰冷的利刃,緩慢而鋒利的割開眾生的喜樂。
而《周處除三害》和《老狐貍》也曾在金馬獎上同台競技,《老狐貍》直接拿走了連帶「最佳導演」在內的四個獎項,《周處除三害》最終則只獲得了「最佳原創動作設計」。
可以說《老狐貍》幾乎全面碾壓《周處除三害》。
雖然和《周處除三害》相比,《老狐貍》并沒有什麼刺激性的視覺情節,甚至整部片的基調都在一種緩慢優雅的氛圍中展開。
但從影片所包含的信息量和對時代個體的剖析中,《老狐貍》的尺度要更大,余味更重,更像是一曲有著黑色幽默韻味的時代挽歌。
《老狐貍》所講的故事并不復雜,帶有幾分寓言性質,以一個小男孩的視角,來一點點展開那個泡沫直接破碎的時代下,人與人相處的殘酷法則。
這樣的兒童視角帶著一種鈍感力,時間的風云變幻從大的環境、各類人群層層遞進,傳遞到孩子身上,看似輕描淡寫,實則四兩撥千斤。
在周圍的人都在股市中狂熱時,廖界和父親廖泰來的愿望,不過是想要開一家理發店。這是廖界的媽媽、廖泰來的妻子、這個家庭已經不在人世的女人的愿望。
外邊的世界紛紛擾擾,樓下開面館的大爺都在股市里的沖浪,而廖界父子則像是一個守舊的人,日日省吃儉用,用最為笨拙的方式攢錢,試圖走到幸福的彼岸。
至少在小男孩廖界的眼中,父親廖泰來所說的三年時間實現夢想,是能夠很快實現并一定會實現的,畢竟孩子的生活里并沒有風浪,那些不合身的手工衣服、同學的譏諷忍忍也就能過去了。
但兒童與成人的世界并不是相互隔絕,就像沒有人能在時代的風云變幻中獨善其身,隨著股市的暴漲,物價膨脹隨即到來,原本三年后就能買到的房子瞬間變的遙不可及。
這是一場潛移默化的精神洗禮,廖界作為兒童第一次感受的所謂世事無常帶來的不如意。世俗的成功與失敗,自然也就如此開始改變廖界。
而廖界的父親廖泰來,似乎早已習慣了世事浮沉,他是一個好人,或者說是一個忍氣吞聲的老實人,像守舊的夫子一樣堅守著自身的道義,并且以此想讓兒子廖界也被迫接受無法買房的結果。
新與舊的碰撞就這樣在廖界身體里生根發芽,舊是以廖泰來為代表的溫良恭儉讓,在一個物欲極速膨脹時代下的不適應。
而新則是以老狐貍為為代表的處世規則,冰冷無情、利益至上,利用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攀爬到世俗成功的頂峰,對所謂的善惡嗤之以鼻,將「干我屁事」牢記心中。
新舊父親就這樣橫亙在廖界面前,一個是生活不如意、但內心赤誠的好人失敗者;一個冷血殘酷,無情無義的壞人成功者。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