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素素臨死前對張無忌留下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即:「孩兒,你長大了之后,要提防女人騙你,越是好看的女人,越會騙人。」可從張無忌後來的經歷來看,他是全然沒將母親的話聽進去,他這一生都在圍著那幫貌美的好妹妹轉,也沒少因為她們而吃苦頭。
不過好在張無忌是笑到了最后,她接觸的那些女子幾乎無一例外都愛上了他,還愛得死去活來,到頭來他只有一個幸福的煩惱,那就是「娶誰當老婆」,而故事也是在他的猶豫中畫上了句號。
而從書中的細節來看,後來的他多半會與趙敏反目,可原因又是什麼呢?
原著最后一回中,張無忌是答應趙敏,要與趙敏一同歸隱大漠,從此不再過問江湖之事,他們後來的生活可想而知,多半是一日三餐,二人同看日出日落,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張無忌、趙敏劇照)
他可是張無忌,他的人生是注定不會平凡的,即便他有心脫離江湖,旁人也容不得他脫離這江湖,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就是這個道理。
不過張無忌沒能徹底退隱,多半還是他自己的原因,因為他壓根就沒想明白自己最愛的到底是誰。
比如原著結尾是這麼寫的:「小昭待我真好,她已得回了乾坤大挪移心法,這個圣處女教主不做也不打緊。蛛兒不練千蛛萬毒手了,說不定有一天又來找回我這個大張無忌,我答允過娶她為妻的……這四個姑娘,個個對他曾銘心刻骨地相愛,他只記得別人的好處,別人的缺點過失他全都忘記了。于是,每個人都是很好很好的……」
顯然,趙敏只是表面的贏家,她得了張無忌這個人,卻沒能得到他的心,他這浪子的心始終浮在他的「魚塘」之上。
后記中,金庸也對張無忌未來的人生做出了幾種方向的猜測:「張無忌最后沒有選定自己的配偶。我一直相信,歷史并非命定,充滿了偶然因素,人事也是這樣。張無忌最后與趙敏前往蒙古,從此不回中土,但如出現其他偶然因素,周芷若可能去蒙古找他,他可能和趙敏同去波斯找小昭,可能為了明教而不得不獨自回中土辦事,也可能在西域遇到殷離……」
所以趙敏根本沒有贏下張無忌的心。
多數人其實有所不知,趙敏這個角色被設定成「王保保的妹妹」時,她的命運就已經注定了,那王保保是有歷史原型的人物,而他也確實有個妹妹,那女子便是觀音奴。
觀音奴後來是被朱元璋擒去,被賜給了他的次子朱樉,朱樉死后,她則隨朱樉同穴而葬,淪為了陪葬品,別提有多慘。
(趙敏劇照)
而後來發生的劇情,多半是張無忌三心二意,明面上是與趙敏一同在大漠生活,但他就好比是那對著玉像發呆的無崖子一般,心早已不在趙敏這里,趙敏是何等心高氣傲的女子,她如何能容許張無忌吃著碗里的,卻看著鍋里的?她會負氣出走也就不稀奇了。
趙敏離開張無忌之后,張無忌也不可能對她置之不理,他必然會重回中原,尋找趙敏,而接下來發生的故事,原著最后一回中也有提及。
原著道:「朱元璋派徐達帶兵北伐,將元順帝趕人塞外沙漠,蒙古人在中華所建的元朝就此滅亡。朱元璋倒還記得明教,將他所建的朝代稱為‘明朝’。但因明教維護百姓,朝廷官府便對其殘殺鎮壓,時日既久,后世首領無能,明教終于也漸漸式微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