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如飛鳥,還沒認真看清,它已劃過天際。
人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地上了年紀。
到了晚年,才懂得人生的真相:世界很大,人來人往,每個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卻很難真正融入你的世界里。
盡管,在變老的路上,也曾想過,依靠誰養老。後來,到了晚年,卻發現只能依靠自己的積蓄養老。
到晚年才懂:靠積蓄養老的人,大多都有難言之苦。
我有一個朋友,他結婚生子都在外地。父母年紀越來越大,他多次想要接父母來身邊生活,但是父母都不同意。
一方面,父母不想讓他再為他們花更多的錢,買房、租房都不合算。
另一方面,他們覺得兒子、媳婦都很忙。即便,是住在一起,也不見得,他們有足夠多的時間陪伴。
從心底,也擔心可能給子女添很多的麻煩。老兩口和小兩口相處,很有可能產生很多的誤會和摩擦。
思來想去,他們決定就在老家養老。
自己有積蓄,自己照顧自己,其實是沒有了更好的選擇。
莫言說:「不要參與他人的因果,不要擾動他人的氣數。」
人到晚年,靠自己的積蓄養老,大抵是因為,不想靠子女。
兒女有自己的事業,他們有屬于自己的生活壓力。作為父母,不想打擾他們,不想影響他們的生活。
只要他們有飛得更高的能力,父母就會極力支持,不想成為孩子們的負擔。
哪怕,到了晚年,覺得孤獨,也會靠自己去經營生活。
有些父母,用自己的積蓄養老,其實是無奈之舉。
因為,兒女沒有教育好,習慣啃老,不上進,一心只想從父母身上獲取更多的東西,從來都沒有想過要照顧父母的事情。
父母老去,腿腳不利落,自理能力越來越差。
幾個兒女推來推去,女兒覺得兒子應該承擔起贍養父母的義務,弟弟妹妹覺得哥哥姐姐應該承擔起更多的責任。
都怕吃虧,爭吵不休,寒了父母的心。
《勸孝歌》中寫道:「慈烏尚反哺,羔羊猶跪足。人不孝其親,不如草與木。」
父母只能拿出更多的錢,雇保姆,或是選擇一個合適的養老機構,來照顧自己的生活。
如若,兒女不孝順,父母晚年生活質量的好壞,完全取決于積蓄的多少。
錢,對于每一個老年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人生道具。
并不是每一個子女都懂得感恩,你付出全部去愛子女,子女未必有能力愛你。
《小敏家》中的王素敏,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失婚了。
她一個人,把兩個女兒拉扯大,還把外孫給撫養成人。她從來沒有想過再成一個家,去依賴男人。
到了晚年的時候,與女兒一起生活。可是,兩個女兒的感情經歷都不順利,都失婚了。
而且,她們的工作也很忙,根本顧不上她。
雖然,有男人對王素敏有好感,但是她已經沒有勇氣再去經營愛。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