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父親是一座山,那麼山的高度,就是子女的人生高度。
如果說,父親是燈塔,那麼燈塔照耀的遠方,就是子女的人生寬度。
曾國藩說:「成大事者,首重格局。」
作為父親,除了要扛起家庭的經濟大事,還要擔當育兒大事。而母親,更多是做好家庭瑣事。
可見,子女有沒有出息,看父親的格局就行了。
01
堅持讀書的父親,給孩子智慧。
有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也有人說:「百無一用是書生。」
關于讀書的理論很多,但是我們要選擇性去相信,并且加以理解。
格局很大的父親,一定不會反對讀書,并且會帶頭讀書。
把書讀好了,不一定會變成富翁,但是一定可以更加適應社會,多一些生存的門路、閃光的機會。
在封建時代,很多父親,把兒子送入學堂,讓女兒躲在閨閣里。
清末明初的政治家林長民是一個例外,他堅持把女兒林徽因拉出閨閣,送入學堂。
并且,林長民本人,在考取秀才之后,覺得八股文太迂腐了,走科舉路,不適合自己,果斷開始學習外國文化,還學了日文、英文,去日本留學。
林徽因在父親的培養下,有了「懷抱天下」的理想。哪怕林徽因的母親反對,也不管用。
本地的學堂,已經畢業了,就送林徽因遠渡重洋,去了歐洲,并且讓林徽因對建筑學,有了極大的向往。
因為有了父親的支持,林徽因才一步一步走向世界,并深耕建筑學。
《蒙大拿報》如此評價林徽因:「在中國,一個女孩的價值,完全取決于她的家庭。」
書是一味良藥,能醫人的愚昧,也能醫家庭的無知。
好父親,和兒女一起讀書,一直都是兒女的標桿,從來不是那個「不學無術」的人。
別林斯基說:「書是我們時代的生命。」
兒女讀書多了,才能走在時代的前面,砥礪而行。
02
狠狠賺錢的父親,給孩子底氣。
我們總能看到,一位父親,用強大的臂膀,牽著兒女往前走,也能用肩膀,扛起兒女, 看到高處、遠處。
作為70后,小時候看戲,也能被父親托舉得高高的,看到舞台上的一切。
可是?父親用身體托舉兒女,力量到底是有限的。
兒女的成長,需要花錢。父母對兒女的關愛,也要花錢。
沒錢,寸步難行,這是無法回避的事實。
有大格局的父親,總會想辦法,讓成長中的兒女,不為金錢而發愁,讀書、生活,沒有后顧之憂。
林徽因在國外學習的時候,父親意外過世了。到底是退學,還是?她很迷茫。
關鍵時候,林徽因的「準公公」梁啟超,承擔起了父親的角色,到處籌款,讓林徽因好好學習。
梁啟超湊到了學習的費用,還額外湊到兩千美元,作為備用。
梁啟超還交代梁思成,要有男人的胸懷,擔負起林徽因的保護者。
書到用時方恨少,錢要用時方知難。一位父親,可能做家務很少,做飯次數不多,但是賺錢的日子,應該是數不勝數的。
父親賺錢,養成了「苦而不言」的性格。在外頭,看了無數的冷眼,挨罵了,但是回到家,仍舊故作輕松。
不是所有的父親,都有天大的本事,可以當大老闆、做管理,但是大部分的父親都在默默承擔家庭的費用,寧愿自己節衣縮食,也不讓子女忍饑挨餓。
現實告訴我們,供養一個孩子長大、學業有成、成家,可能要幾十萬。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