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在歷史上的頭銜有很多,軍事家、謀略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發明家等等頭銜放在他身上都是毫無違和感的。但是一個人太全面、太完美了,反而讓人容易顧此失彼,因為過于關注他某一方面的表現而忽視其他方面,比如世人對諸葛亮的關注焦點大多集中在政治家這個身份上,即便我們從小就學習、背誦過他的《出師表》,可能依然會容易忽視他在文學方面的成就和造詣。
恰逢正在集中筆墨全面介紹千古第一完相諸葛亮,所以就順便和大家來重溫一下我們幾乎耳熟能詳的《出師表》,算是溫故而知新吧。因為隨著我們的人生閱歷逐漸增加,再讀《出師表》的感受和體會是會截然不同的。
咱主要就實事求是地說說《出師表》的內容實質是什麼?它為什麼能被千古傳頌?只有真正理解了這一點,才能更加立體、全面、深刻地讀懂諸葛亮那顆至真、至純、至雅的心。
公元227年,諸葛亮為了完成先帝遺愿,籌備了第一次北伐,移師漢中,準備光復中原。但在臨行前,心顧兩頭,又十分放心不下劉禪,擔心他不能理好朝政,所以便留下了千古名篇《出師表》。
這種情況真的十分類似于我們現在很多要出去討生活的父母,但在出發前又擔心孩子在家里沒法自己照顧自己,所以不厭其煩地跟孩子交代這、交代那,是一模一樣的。唐代詩人孟郊在《游子吟》中說「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是不是相同的意境?只是外出的主體不一樣而已。
相信很多人在初讀《出師表》的時候,根本感覺不到其牛逼之處在哪里。恰如當年的我們根本不能理解外出的父母臨行前那種不厭其煩的叮囑和嘮叨一樣。
好的文化作品都需要依靠和結合自身的閱歷和覺悟去消化的,十幾歲的孩子往往是很難讀懂《出師表》中的味道和意義。
但今天,我們已經長大成人了,在俗世之中沉浮反轉很久了,再來看看《出師表》,感受和領悟絕對會不一樣。咱們直接上原文吧。
文章單刀直入,沒有半句啰嗦的話,開篇就是: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這是啥意思?你爹篳路藍縷創業一生,但是剛剛起步便過早地離開了人世間,現在雖然我們位列天下的三大巨頭之一,但你爹臨死之前的夷陵之戰敗得太慘了,這都五年過去了,咱們益州這一地一國還沒有恢復元氣,還很虛弱。我們的任務很重,形勢很嚴峻,咱千萬不要飄,要有繼續艱苦奮斗的意識和精神。
然后緊接著就是: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
意思就是給劉禪提氣,孩子,相父我雖然要走了,但是你爹是個好人,他組建的這個團隊是個好團隊,你爹對這些叔伯兄弟都有大恩大德,他們會忠心擁護你的,你不要慌、不要亂,要相信我們這個團隊的斗志和忠誠。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